強化系統思維 創新檢驗載體
山陽開展“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
本報訊(呂龍 徐世旺 曾亮)1月16日,寒氣襲人,但山陽縣十里鋪街辦王莊村的群眾似乎沒有感到寒冷,因為他們當天要參加縣委書記張國瑜在該村召開的第二次“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會議,現場聽取駐村幫扶干部講扶貧措施,貧困戶評幫扶成效、講自身發展變化,向駐村工作隊提建議,為今后發家致富找良策。
王莊村山大溝深,致貧原因復雜。3年來,該村以“長、中、短”產業發展相結合,高點定位、統籌謀劃,通過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全村140戶貧困戶脫了貧,2018年底退出貧困村。在這次“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會上,群眾你一言我一語,說起村上的發展變化如數家珍。對群眾提出的手機信號不穩定、發展產業缺資金等問題,張國瑜現場安排駐村干部跟蹤落實,盡快解決。
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山陽縣不斷深化縣情認識,強化系統思維,結合“四支隊伍”管理,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等的實際,創新開展以“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講幫扶措施,群眾評幫扶成效;鎮村干部講履職情況,群眾評工作成效;群眾講脫貧情況,鎮村和駐村干部評其內生動力”為主要內容的“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進一步深化“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按照“脫貧成效在講評中展現、困難問題在講評中解決、內生動力在講評中提升、干部關系在講評中融洽”思路,依托“四支隊伍”周例會、民情懇談會、村小組會、群眾院落會等平臺,開展互講互評,促使幫扶干部沉下身子謀發展、深入村組抓落實,督促鎮村干部主動履職擔當,讓“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成為檢驗脫貧攻堅成效的有效載體。
聚焦解決群眾畏難厭戰情緒、“等靠要”思想和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開展精神文化脫貧“四扶五風六化”主題行動和“三講三評三創”新民風建設,深化“黨員+”融合教育,持續開展“脫貧勵志模范”“脫貧標兵”等各類評選活動,激發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和斗志。針對少數“四支隊伍”不擔當、不作為等問題,通過面對面交流,實打實評議,讓不作為者亮亮丑,讓有“等靠要”思想的群眾出洋相,讓批評與自我批評、“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凝聚起干部自查、群眾互幫、干群互評的抓脫貧促攻堅強大合力,推動幫扶干部帶著感情真扶貧、扶真貧,實現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群眾教育與干群關系“雙融合”。
開展“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講是基礎,評是重點,解決困難問題是關鍵。通過這個交流平臺,進一步檢驗工作成效、梳理群眾需求、改進干部作風、融洽干群關系、激發內生動力、化解矛盾糾紛、推進鄉風文明、提升基層治理、夯實執政根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項目建設現場、企業班組、養殖圈舍、產業基地等一線抓落實,著力從群眾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開展排憂解難。目前,全縣18個鎮辦239個村(社區)舉辦“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485場次,收集群眾困難信息1250條,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52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