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力宏 李小龍)1月28日,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的商洛代表團代表繼續審議省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財政報告。代表和列席人員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踴躍討論發言,積極建言獻策。
劉淑慧代表建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微觀主體的發展活力,不斷提升市場要素的活躍度;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加快推進“三個經濟”和自貿區建設步伐,努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持續加大降污治霾、生態保護工作力度,突出加強廢水和垃圾污染、散煤污染等問題的治理;加大對“商于古道”文化旅游景區的支持力度,在資源配置、資金安排上繼續給予傾斜,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的利用保護和傳承發展;建立“南水北調”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的生態補償力度。
劉仲林、徐江博、吳興德等代表建議,要恢復鎮辦財政機構;加大政府專項債券對商洛發展的支持力度;盡快修訂陜西省秦嶺保護條例,科學劃定保護區域,明確保護職責;把西安—商洛城際鐵路項目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啟動華陰—洛南—商州城際鐵路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實施商洛境內干線公路的提升改造;把商洛的支線機場和六縣區的通航機場納入全省“十三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和國家民航發展規劃。
李旭光、王宇鵬、徐秀全等代表建議,進一步精文減會,讓基層騰出精力抓落實;加大對貧困縣高中教育資金支持力度;建立縣域經濟產業引導資金,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破解民營企業辦理手續難等問題,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實施差異化考核機制,提高商洛生態考核的權重,使商洛能夠集中精力,利用自然資源的優勢發展大健康大旅游、新能源新材料新興產業。
崔華鋒、袁良善、賈建剛、崔孝栓等代表建議,降低礦產資源、企業用電等省級稅費征收標準,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加快陜南三市大旅游環線建設,建立陜南三市旅游發展協調機制;科學修訂秦嶺保護法規政策,調整秦嶺生態保護補償政策;盡快將上(津)鎮(安)高速公路納入省際高速公路網建設規劃;加大對創新型市縣政策、人才、專項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朱玉琴、陳飛鵬等代表建議,加大對“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好商洛的優勢資源;健全“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縮減辦公流程,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惡意舉報企業行為的懲治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張宗科、賈平凹、張崗嶺等列席人員建議,要增強政治擔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基礎,開展好人居環境整治,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利用好“西安后花園”定位,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醫藥康養等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