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瑞


2018年12月15日,在西安開往山陽縣的大巴車上,坐著一位耄耋老人,只見他一會兒與一位中年人交談著什么,一會兒又焦急地向車外張望。這位老人就是長安大學退休副教授陳唯一,中年人則是“感恩中國”網站創始人張仁杰。這次出行是陳唯一老人邀約張仁杰從北京趕來西安,一同前往山陽縣西照川鎮,對家庭貧困學生開展“一對一”捐助活動。到達山陽縣城之后,他們沒來得及休息,又坐上了山陽至漫川關鎮的班車,后又包車趕往西照川鎮太陽關村。雖然已是83歲的老人,如此舟車勞頓絲毫沒有影響老人與188名家庭貧困學生的約定,他要為他們采集信息,進行“一對一”捐資助學活動。
說到陳唯一老人的捐資助學活動,還要回到15年前。2003年7月,退休后的陳唯一和老伴回到家鄉山陽縣漫川關鎮老家養老。回到家鄉后,老人并沒有閑下來,而是經常串門,走東家問西家,了解當地情況。當看到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家鄉,一些家庭貧困的子女失學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困難青年難以找到致富門路,廣大群眾要求脫貧的愿望十分強烈的現狀時,這位從大山深處走出來,受到黨和人民培養,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教授,不由得思緒萬千。
“是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在貧困山區現有的條件下,農村的青少年要想致富,就必須學習文化科學知識,讓孩子們上學讀書,比什么都重要。”陳唯一說道。
為此,他到處收集致富信息,尋找科技致富項目,多次去商州、柞水、楊凌、寶雞、宜君等地參觀考察。家鄉山坡草場多,適合養肉牛,他便到陜西省秦川牛協會、扶風縣陜西省秦川種牛養殖基地、寶雞超達畜牧中心、宜君縣彭鎮秦川牛開發有限公司參觀取經,學習養殖技術,制定養殖肉牛方案,在家鄉進行宣傳,村里養牛、養羊、養豬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他又和外地的飼料公司聯系,幫助群眾購回優質牧草種子,在各戶試種,效果很好,十里八鄉的人都來參觀取經。2004年,陳唯一被選為太陽關村黨支部書記,石佛寺鄉黨委又聘任他為鄉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他積極協助鄉黨委、政府建立健全鄉、村兩級關工委組織,動員和組織“五老”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親自給干部和青少年講述黨的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學生們立志成才。
2007年12月,因老伴病重,陳唯一又回到西安居住,但他仍然關注、關心家鄉的經濟社會建設和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與市關工委時刻保持聯系,了解家鄉通過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的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和部分大學生完成學業的信息。在他的幫助下,山陽、丹鳳、柞水、鎮安等縣的120余名高中生、大學生得到了資助,高中學生每人每年獲助1000元,大學生每人每年獲助1000元至6000元,幫助他們完成了學業。
2009年,陳唯一在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第二次股骨頭骨折,又做了髖骨置換手術。老伴過世,身體上的傷痛和精神上的打擊,一次又一次地折磨著他,但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間,他仍然放不下對家鄉孩子們的牽掛。2012年5月至8月,他收集了在大學學習和當年考上大學的78名貧困大學生的資料,四處打電話尋求資助,沒想到四處碰壁,最后一些熟人和學生也不再接他的電話了。失望中,他又給在國家交通運輸部出租汽車管理處任處長的學生劉美銀打電話,訴說自己在扶貧助學中遇到的困難,請他幫忙想辦法。沒想到這個電話真起了作用,劉美銀幫他聯系到了“感恩中國”網站創辦人張仁杰。經過多次溝通,陳唯一教授的誠懇、執著感動了已在全國資助了260多萬名中小學生的“感恩中國”網站的同志,張仁杰答應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并親自來陜開展助學活動。2012年11月,時年77歲的陳唯一和張仁杰由西安坐班車趕到山陽,又由縣城乘車奔赴100公里外的陜鄂交界處的西照川鎮。他們懷著對山區學生和困難家庭的關愛之心,冒著嚴寒,身背相機,翻山越嶺,沿著崎嶇的小路走村串戶。白天,他們深入困難學生家里調查、了解情況;晚上,不顧勞累整理資料,制作困難學生家庭信息。僅一天時間,他們就完成了105名困難家庭中小學生的信息匯集。
回到北京以后,張仁杰與同來山陽的網站工作人員鮑紅蕾把這些貧困學子的資料發到“感恩中國”網站上,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短時間內,國內外300多名愛心人士紛紛認領山陽縣的161名大、中、小學校貧困家庭的學生,收到了41萬多元的資助以及學習用品、衣物6000多件。
2014年5月,陳唯一教授與張仁杰第二次來到山陽縣,先后到西照川、石佛寺、牛耳川鎮再次調查摸底,采集、整理了218名學生的家庭狀況(其中小學學生109名、中學生81名、大學生28名),并在第一時間傳送到北京“感恩中國”網站辦公室。鮑紅蕾組織人員及時對材料進行整理,很快在網站發布出來,來自國內外的愛心人士紛紛認領捐助。前后不到一月時間,第一批、第二批受資助的學生就收到各地愛心人士捐助的300多萬元現金和大量的衣服、文具等物品。
2018年12月15日,是陳唯一與張仁杰第三次來山陽縣開展“一對一”捐資助學活動了。這一次,他們先后在西照川、石佛寺又采集了188名貧困家庭學生的信息。按照“感恩中國”網站的約定,困難家庭每年每位小學、初中學生將受到600元的資助,高中學生每人每年1200元,大學生(包括研究生)每人每年5000——10000元,可連續從小學資助到大學畢業。此舉有力地緩解了山陽縣貧困家庭的經濟壓力,支持了我市的教育脫貧。
在“感恩中國”網站創始人張仁杰及其工作人員的配合下,陳唯一教授經過多年的努力,至今已有563名貧困學生接受或即將接受捐助,其中2012至2014年資助的大學生,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在對貧困家庭學生資助的同時,“感恩中國”網站還對石佛寺鄉太陽關村家住危房的羅坤蓮及其身患殘疾的兒子進行了資助,為她捐助了8萬元現金和物資,幫助其蓋了新房;對患有嚴重肺塵病的譚從貴進行了扶貧資助,連年捐款捐物,關懷至今。
“教育扶貧這一愛心工程實實在在地幫助了貧困家庭的孩子們,讓孩子們都走進了校園,認真讀書,快樂生活。”陳唯一說道。在一次長安大學舉辦的受資助學生座談會上,陳唯一教授看到來自家鄉得到資助的貧困學子表示要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一張張笑臉時,作為一名老黨員、老園丁,他感到十分欣慰,在同學們的簇擁下,幸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