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改革開放四十年回眸

北寬坪特色小鎮新貌

森弗健康養生產業園

喜 悅

林強電纜

光伏小鎮 ( 楊永良 攝 )
楊永良周琳
40年前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的新紀元。40年來,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商州區這座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地處秦淮南北自然分界線,懷抱丹江,東鄰楚豫,西控關隴,北通潼華,擁“四塞之雄”“上游之勝”的古老之城的發展雖路途艱辛,但碩果累累,一幅幅壯麗的畫卷,一組組翔實的數據,無不昭示著商州大地的今昔巨變。
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自此拉開。次年1月,中共商縣縣委、縣政府開始在農村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結束延續20多年高度集中統一管理體制和“大鍋飯”分配形式。從此,兩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熱土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40年來,商州勇立改革開放的潮頭,道路建設全面加快,改造、修建312國道、307省道、203省道等4條等級公路207公里。西合鐵路、榆商高速、滬陜高速、福銀高速貫通全境,區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與鄰縣、鄰省聯系更加緊密,成為陜東南重要交通樞紐。
改革開放讓商州走向了世界,讓世界擁抱了商州。40年間,相繼實施完成了江濱大道、丹江公園、江南小區、西片區開發、金鳳山公園、商鞅廣場、商州路貫通、物流園、休閑園、威尼斯水城、丹江水域治理等40多項興市重點工程建設。
近年來,龜山大道、環城北路、商鞅大道、西街、蓮湖東側、朝陽片區、“四大門戶區”改造、金鳳新區、萬達廣場、商丹一級公路、北高速出口景觀提升、東新街改造提升、城區公共停車場、農貿市場、特色商業街、南秦新區、環城南路等一批城建重點項目有序實施。
沙河子國家級重點鎮及大荊、腰市、北寬坪等一批特色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全區城鎮化率達到44.2%。蟒嶺綠道成功創建為AAA級景區,江山、王山底、何家塬等一批美麗鄉村成為鄉村旅游新熱點,商州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今日的商州,從秦嶺南麓小城,演變發展成交通多維便捷、環境生態宜居的中心城市,城市
經濟總量大幅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40年來,商州勇當全市改革開放探索新路的先行軍,始終保持著改革開放的勇氣和銳氣。堅持第一要務抓發展,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更趨合理。全區生產總值實現大幅跨越,由1978年的790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153.5億元,增長193倍,年均增長10.4%。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78元增加到2017年的28444元,增長159倍。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一、二、三產比重由1978年的55∶22∶23,發展到2017年的9.3∶45.4∶45.3。
近年來,隨著林強電纜、躍迪電動客車、比亞迪、陜西鋅業、森弗等骨干企業新上項目投產達效,荊河現代工業園區、中小企業創業園快速發展,規上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4385.4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171.3億元,工農業生產總值比例由1978年的46∶54調整為13.3∶86.7,工業比重上升32.7個百分點。
40年來,商州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學謀劃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從打基礎到力促科學跨越發展,從注重經濟高速發展到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標更加明確,實現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78年的555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219.31億元,增長364倍,年均增長23.4%,地方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663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37530萬元,增長55.6倍,年均增長10.9%。今日的商州,經濟繁榮,生機勃勃。
生態保護深入人心山水田林更加秀美
擁有更清新的空氣、更湛藍的天空、更優美的水環境,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也是商州生態環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商州堅持高位推進、齊抓共管,凝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始終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發展戰略,一條紅線貫徹始終,堅定不移強力推進。蒿坪溝、引寺溝、三十里鋪、張峪溝、丹江源、柳家溝等30多條小流域得到全面治理。
40年來,商州扎實開展“防污治霾·保衛藍天”等專項行動,實施長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綠色長廊工程、中幼林撫育項目、水雜果基地建設工程和重點區域綠化、新一輪丹江流域污染防治等20多個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全區活立木蓄積達689.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8.6%,丹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化學需氧量、氨氮主要污染物排放均低于控制指標,空氣優良天數達331天,排名全省第一。
穿城而過的丹江河,水面波光瀲滟,兩岸綠意盎然;流波潺潺,水汽氤氳……藍天、碧水、凈土、綠意,讓商州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生態宜居地。如今,令人心曠神怡的“商洛藍”,不僅在頭頂、在眼端,還一次次刷屏了朋友圈,成為商州的名片和網絡熱詞享譽省內外,并被命名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區上下一盤棋,讓商州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越來越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也越來越多。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40年來,商州堅持以扶貧工作總攬全局,先后實施救濟扶貧、開發扶貧、小額信貸、整村推進、綜合開發扶貧,全區貧困人口持續下降,由2015年底的11.42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6.22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84%。
商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抓好“微建設”,織密“民生網”,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讓惠民答卷更有“厚度”,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區人民,不斷順應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千方百計增加人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28元增加到2017年的28250元,增長219倍,年均增長14.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44元增加到2017年的8975元,增長61倍,年均增長14%。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53.1平方米、42.4平方米。
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區級公立醫院改革,加快推進區婦幼保健院遷建和基層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同時持續實施“教育強區”戰略,建成鎮辦中心幼兒園19所,區高級中學新建校區、秦韻教育城加快推進,思源實驗學校、第三小學、第二幼兒園、第一小學商洛技校教學部、第二小學綜合樓建成使用,城區新增學位千余個。先后榮獲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全國科普示范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區以及全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省級創業型城市、陜西省“雙高雙普縣區”、省級平安區等10多項榮譽。
40年櫛風沐雨,40年與時偕行。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改變的是歲月的輪回,永恒不變的是商州人民對黨的忠誠和對事業的追求。40年的改革開放賦予商州歷史性大發展,今日的商州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瞄準“生態商州、人文商州、法治商州、小康商州”目標,持續加壓奮進,全速追趕超越,切實擔負起新形勢下的歷史重任和使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續寫創新發展的絢麗篇章。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系阮世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