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亮
農歷11月份,下過一場初雪后,天氣格外寒冷了。走在大街上即使大白天,也能明顯感到人變少了,那為數不多的人都是“約好”的打扮:手套、口罩、帽子捂得嚴嚴實實的,這樣的天氣大家都是不愿出門的。要是在農村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就更不用說了,房檐上掉著的冰錐和院子里的自來水管都凍得結結實實的,似乎早已向這個冬天“妥協”了。
12月14日這天,我下鄉采訪路過麻街嶺時,在感覺到車內溫度越來越低故而懷疑空調的效果時,突然瞥見了車窗外的一幕:一個空曠的山坳里,左右沒有人家,眼前的斜坡上,一個穿著黃色馬甲的人正在仔細地清掃著路上的樹葉,路邊上還未消凈的積雪在展示著這一帶的低溫。因為太冷了,車剛駛過時,我從倒后鏡里看到他把掃帚靠在懷里,搓了一下手,繼而又投入到工作中。車還在山間行駛,已無心情顧忌空調,盯著車外干凈漂亮的路面,路兩旁茁壯生長的綠植,以及那未消的雪邊上放著的防滑沙袋,忽而想這都是養路工人的辛勞。車內顯示溫度,室內8度,車外零下5度,隨即掉頭下車,找到了那個仍在寒冷里堅守崗位的人。
這條路叫麻構路,是麻街通往構峪的路,不通過麻街隧道,從隧道入口邊上的公路翻嶺,也叫戰備路。公路是2014年重新修建,建好后鳳小來就在這里做起了養路工人。
鳳小來今年52歲,家住商州區陳塬街道辦事處鳳山村。他是村里的貧困戶,家里4口人,媳婦常年有病,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家里就他一個勞動力,因為要照顧病人,不能出外打工,4年前村干部找到他說給提供這份工作時,他非常高興,一直以來也很珍惜。
從家步行十多分鐘就能到他負責養護的路段。如果不是農忙和遇上特殊事情,他幾乎每天都要去那段路上轉轉,即使是節假日,他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路就像他的孩子一樣,他見不得有幾分的臟。“據大人們講,這條路最早是1971年建成的,1992年修了隧道,行走的人少了,路就慢慢地荒了,2014年重修之前已變得坑坑洼洼,路都不像了路,現在重修后,變得非常漂亮,路兩旁還種上了行道樹,看到它們心情都感覺到很好。”鳳小來的言語中飽含著對這段路的珍惜。
鳳小來一邊說著一邊干著手中的活,落了些樹葉的公路很快在他的打掃中變得干凈了。掃完,還不忘把一旁行道樹上的雜葉取下來。“你看這樣漂亮了吧?”他說他經常會這樣跟路邊的一草一木說話,他想,如果外地人開車經過這里也會有一個好的心情吧。
養路工人并不是單純做著路面清掃工作,他們還要負責清理水溝、清除路邊雜草、保護綠植等工作。前一段時間,他們剛給路邊的一顆顆樹木刷上了漆,這些漆是樹木的“保護傘”,能防止蟲害還非常美觀,也能給行車人以警示。下雪的那兩天,他們還會在路邊放一些防滑沙袋,以便不時之需。
“這條路修好之后,夏天到我們村里來的人多得很呢,很多人都開車從這條路經過,去山上乘涼游玩。現在村里還計劃修20多個窯洞和垂釣池,給我們貧困戶都入了股,到時候來村里的人會更多呢,村子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快就會脫貧致富。”鳳小來高興地說著。
他從心里感激著黨的政策。“娃上學政府給補貼錢,交農合也對我們照顧,交的少還報銷得多,政府給了我們那么大的關心和幫助,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努力。”他說,“我要對得起政府對我的信任,干好手中的活養護好這一段路。”
像鳳小來這樣的養路工人還有很多。全市每一條公路都飽含著他們這群人的心血和汗水。他們大都不善言辭,聽不到他們說出“為人民服務”這樣的豪言壯語,但卻能感覺到,他們已將這一精神融入自己細小的工作中,滲透到自己的感情里,鋪筑在全市每一條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