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吉文艷




5年里,他先后兩次遠赴非洲,克服艱苦的生活條件,將承載著我國先進農業技術的種子播撒到異國土地上,使得昔日的“無人區”變成如今的“米糧倉”。他是張軍,今年31歲,商洛學院生物學院教師,學校小麥育種團隊骨干成員。22個月600多個日子的援非時間里,張軍始終堅定信念、胸懷使命、牢記囑托,在遙遠的非洲大地上發揮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在收獲豐碩成果的同時,播下了中非友誼的種子,為“一帶一路”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根植內心的“育種夢”
“育種夢”的萌芽,源自張軍兒時的記憶。張軍的家鄉在陜西隴縣,那里山大溝深、地勢險要,農民種的是靠天莊稼,天氣不好,就吃不飽肚子。張軍聽農技站的工作人員說選好種子,就能夠改善因惡劣天氣導致糧食收成少的問題,于是他暗下決心,要學農業研究育種。高考填報志愿時,當眾多農村孩子為跳出“農門”爭相選擇熱門專業時,他卻報考了沈陽農業大學的農學專業,并攻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碩士。
2014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張軍跟著商洛學院著名育種專家于浩世一起做小麥育種,很快成為育種團隊的骨干,“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是這個農學碩士的“工作標配”。學校的小麥育種田位于小操場西邊,只有羊腸小道可抵達,整地、播種、管理、收獲等環節全靠人力完成。冬灌時水管必經車道,只能在晚上進行,地高水低、水壓有限,往往澆完地收拾好工具回家時已是半夜。播種、雜交、收獲等農忙季節,張軍只能清晨帶著教案下地勞作,臨近上課時衣服都來不及換就往教室沖。張軍還常常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時間,去小麥繁育基地了解商麥品種的試種情況。
經過張軍同課題組的共同努力,“面白好吃、產量高”的商麥系列小麥受到種植戶的普遍青睞,已經成為商洛地區小麥主栽品種,并在渭北旱塬地推廣種植,為商洛及同類型生態區的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首次援非
2013年7月,張軍在楊凌農大讀研期間,偶然得知學校與馬里巴馬科農業大學有合作項目,需要2名科研人員赴非洲進行研究,張軍就第一個報了名。“當時想法很簡單,就想去非洲看看。”張軍說,大家都知道非洲條件艱苦,自己出于好奇,就想去看看到底有多苦,也想去做小麥抗病蟲害方面的科研,“一些病蟲害也只有在高溫、高濕的特定環境下才會顯現”。
因為援非工作條件艱苦,到最后堅持報名的只剩兩個人,張軍就是其中之一。到了馬里,情況的確比他預想的還要糟糕。他們的住地根本沒有自來水,為了洗澡、洗衣,雨季的時候,就用臉盆接雨水;用電也無從保障,有時做飯做了一半,突然停電了,他們只好在野外用石頭支起鍋,撿樹枝燒火做飯,并苦中作樂地稱其為“野炊”。“當地人不吃蔬菜,我們只能自己種,有時候沒菜了就只能吃白水煮蛋。”張軍道。
克服了生活中的難題,張軍適應了在馬里的生活,很快便投入到項目工作中。從田間試驗到室內檢測,對于張軍而言,遇到的困難都是人生第一次。他暗下決心,不搞出點名堂誓不罷休。功夫不負有心人,4個月的援非日子里,在他廢寢忘食、勤奮努力下,項目進展順利,項目組的工作成效和敬業精神受到了馬里巴馬科農業大學校長的高度贊賞,馬里主流媒體還對張軍的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報道。
帶著夢想再出發
2016年3月,陜西海外投資有限公司招募援助喀麥隆農業技術人員,張軍得知消息后踴躍報名參加。如果說第一次的援非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那這一次的決定就是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當時他新婚燕爾,結婚不到一年,身邊親朋好友都勸他為了家庭不要去,可張軍想起自己心中的“育種夢”就熱血沸騰,使命在肩就要勇于擔當。好在同為教師的妻子通情達理,堅定支持丈夫的援非工作,他于同年4月義無反顧再次踏上了援非的征途。
雖曾有過援非工作經歷,但張軍對第二次援非之行依然充滿擔憂。這次的農業示范技術中心地處喀麥隆雨林腹地,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住地周邊設施差,停水斷電斷網頻繁;生活物資匱乏,每月都必須去200多公里之外的首都雅溫得買煤氣和生活必需品;氣候常年高溫酷暑,蚊蟲肆虐,疾病盛行;醫療條件簡陋,誤診常有發生,藥品經常供應不足。最可怕的是瘧疾,到示范中心的第3天,當地喀方翻譯就因瘧疾醫治無效死亡,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半月后張軍也得了瘧疾,歷經半月有余的治療才得以痊愈。
面對艱苦的條件,張軍沒有退縮,又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當時正值水稻育秧時節,為了提升培訓效果,張軍和隊員們挽起褲腿,光腳走進水田進行插秧現場示范,每次都被蚊子叮咬得滿腿是包。灌溉渠年久失修,加之沿途農戶攔流灌溉、捕魚等現象嚴重,水稻生長季不定期步行巡修位于雨林深處的水渠,沿途螞蟻咬得人跳起來,也會偶遇“黑曼巴”。
2016年9月,因示范中心工作需要張軍回國一趟,同事聽到消息時以為張軍可以借此機會“逃避”回國不來了,但出差任務完成后,他又如期回到了示范中心。“出了國,我不僅代表著學院的形象,更代表著我們的國家,怎么能當逃兵呢?”張軍說。
因為工作認真、業績突出,張軍被援喀麥隆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授予“優秀援外專家”榮譽稱號??溌∞r業部高級官員、示范中心喀方主任專門給張軍發來表揚信。在全體專家的共同努力之下,2017年5月,示范中心受到了喀麥隆總理府頒發的杰出貢獻獎;2017年6月5日,《陜西日報》對示范中心項目進行了專題報道,報道指出,通過中方援喀人員的努力,示范中心已在當地建成67公頃標準化水稻、玉米和木薯示范區,將昔日的“無人區”變成了如今的“米糧倉”。
“身著有五星紅旗的服裝,用另外一種語言和他們交流,當看到當地人學到技術后露出真切的笑容時,我的內心就充滿了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將中國的農業技術播撒到異國土地上,體現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也是我們援外人員的共同夙愿。援非工作成績得到了受援方和我們國家的認可,是我進一步前行的不竭動力。”張軍表示,只要援非工作需要,他仍會義無反顧,毅然再次踏上非洲大地,為“一帶一路”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