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全域旅游調查


商洛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
資源彰顯出的生態優勢。商洛既有名山,也有湖泊,且文化底蘊厚重,是名副其實的旅游資源大市。目前商洛的旅游資源單體累計有556個,包括基本類56個、主類8個和亞類19個,分別涵蓋了國家標準數量的36.1%、100%和61.3%。商洛的生態旅游資源類型全面,總量豐富,有大量質量較好的峽谷及喀斯特地貌,地文景觀類的旅游資源價值最高,如金絲大峽谷和柞水溶洞等;在生物景觀類資源方面,商洛有大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明顯,且森林公園建設表現突出,建成了如鎮安木王、山陽天竺山、柞水牛背梁等森林公園,開發前景廣;全市遺址類旅游資源豐富,如倉頡遺址、商山四皓和闖王寨等,占旅游資源總量的46.4%;此外,還擁有大量古建筑和古村落,如山陽漫川古鎮、柞水鳳凰古鎮、丹鳳竹林關古鎮等,它們是發展生態旅游的最大優勢資源類別。
需求催生出的市場優勢。旅游已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方式從過去被動“看”向現在主動參與體驗轉變。在旅游市場需求總量增加、需求結構變化的新階段,商洛要發揮秦、楚、豫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開發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色旅游產品,就能吸納更多旅游消費市場群體。商洛境內交通便利,高速縱橫、高鐵將通,距咸陽國際機場也僅需2小時車程。交通條件的改善,商洛獨特的青山綠水及秦楚文化交匯又吸引了眾多的自駕車旅游者,使商洛市成為周邊人群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的首選。而地處秦嶺東段的地理條件也使得商洛在生態旅游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而與西安的旅游資源形成了互補。在陜西省“十三五”旅游規劃中,更是將商洛設為陜南東部人文生態旅游體驗區,以商洛市域作為該區域的旅游開發主區域,創建中國山岳綠色生態休閑度假型旅游區。
轉型帶動出的后發優勢。商洛要在綠色發展上作貢獻,就要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生態優勢和帶動優勢,以點帶面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實力。這是新時代、新階段經濟轉型帶給旅游的巨大發展機遇,也是旅游發展的資本和底氣。隨著商洛全域旅游攻堅戰的不斷深化,全域旅游帶動產業融合發展成效明顯。體育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康養旅游等新業態深受游客青睞。商洛已建成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1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7個,休閑農家1500多家、休閑農莊64家;商洛印象、商南青云驛、豐陽印象等搭載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項目成效顯著;營盤體育小鎮、北寬坪運動小鎮建設全面啟動,環秦嶺自行車賽、商洛半程馬拉松賽等體育賽事成功舉辦;商州大溪谷、金山安森曼葡萄酒莊、北寬坪紅色革命紀念館等一大批“旅游+”和“+旅游”項目啟動建設。
政策釋放出的紅利優勢。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在推動實施“美麗中國”“健康中國”“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戰略中,也對旅游業給予大力支持和扶持。這些疊加的政策“紅利”已向旅游業伸出“橄欖枝”,只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政策,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就一定能讓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商洛遴選申報了58個資源相對較好、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的貧困村,爭取省級優先發展支持,已完成了兩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和3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申報工作。
全域旅游開發問題明顯
旅游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目前商洛市的旅游產品供給以景區生態觀光游為絕對主導,鄉村休閑游、歷史文化游等發展還不成熟,缺少新興旅游產品,導致商洛市旅游表現出很強的季節性波動。由于山岳型生態景區冬季閉園,加之冰雪游、春節民俗游等產品缺乏特色等因素,導致商洛一季度旅游淡季特征明顯,2018年一季度旅游人數和收入僅占全年計劃的18.2%和18.23%。
旅游要素存在明顯短板。這是當前我市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2015年,商洛市游客人均消費520元,僅相當于全省的66.7%、全國的51.6%;在商過夜游客占比僅為20%,過境游、一日游仍為主流,占游客總數的80%。主要是因為旅游要素發展還存在明顯短板,尤其表現在“吃、購、娛”上,導致來到商洛的游客更多地只能是“走馬觀花”式的來此一游而難以延長停留時間。
產業持續發展后勁不足。旅游業是需要大投入的產業,投資量大、回報周期長。近年來,通過強力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全市旅游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可喜轉變。但目前在資金支撐方面,在連續多年大力度投入之后,從市上到各縣區均已漸有“力不從心”之感。走市場化道路招商引資,目前尚無大的突破。
旅游宣傳推介力度不夠。商洛旅游與省內西安、咸陽地區相比,缺少兵馬俑、太白山等知名的古跡;與渭南、寶雞相比,缺少華山、太白山等知名的自然景觀。與周邊的河南內鄉相比,不如內鄉縣衙和西峽恐龍園與自然景觀形成的合力。商洛旅游在宣傳、推介、保障等方面起步晚,知名度不高。
加快全域旅游發展對策與建議
加快交通體系建設。圍繞全市旅游景區布局,按照增強通達性、提高觀賞性的要求,加快建設旅游交通環線體系。重點抓好柞水-鎮安-安康-四川、商州-山陽-湖北、商州-丹鳳-商南-河南、商州-洛南-華陰等4條出境旅游干線和全市全域自駕游環線旅游通道建設,5年內實現從縣區1小時到達縣域內所有精品旅游景區,市域內2小時實現精品旅游景區之間轉場。加快商州至洛南、商州至丹鳳、商州至山陽綠道建設,帶動沿線旅游產業發展。增開市縣旅游咨詢服務中心至4A級以上精品旅游景區旅游專線車,鼓勵道路客運企業結合通村客運開通其他旅游景區旅游專線車。開展市域范圍內交通干道沿線綠化和農田景觀營造,實施沿線環境連片整治工程,打造精美景觀旅游道路。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全域旅游服務水平,既要注重本地居民的休閑需求,也努力滿足外來游客需求,構建外來游客與本地市民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注重旅游服務功能與產業功能的融合,加快旅游廁所革命標準化改造提升。在公共場所設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點)。推進完善以旅游交通引導標識、旅游交通導覽圖為重點的旅游交通引導系統。支持建設一批自駕車旅游服務區、自駕車營地、房車營地和汽車旅館。促進旅游產品特色化、旅游服務規范化、游客進出便利化、旅游環境優質化。
創新旅游宣傳營銷。完善商洛旅游境內外宣傳推廣體系,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實現旅游宣傳營銷專業化、市場化。加強“秦嶺最美是商洛”城市旅游形象宣傳,結合“秦嶺生態旅游節”和“環秦嶺自行車賽”等重大活動廣泛開展旅游宣傳營銷。建立多語種的商洛旅游宣傳推廣網站,依托各類網絡、微信平臺,積極開展在線旅游營銷推廣。依托旅游城市聯盟,加強區域旅游營銷合作。在境外主要客源市場建立商洛旅游推廣中心,拓寬旅游宣傳營銷平臺。
優化旅游市場環境。完善旅游行政執法機構,探索建立旅游、工商、公安、城管、交通、衛生、質監和物價等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加強旅游市場綜合執法,依法嚴厲打擊“黑導游”和誘導、欺騙、強迫游客消費等行為,積極營造誠實守信的消費環境。旅游行業協會要完善行業自律規則,引導會員單位誠信經營。建立旅游企業和從業人員誠信檔案。充分發揮旅游者、社會公眾及新聞媒體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建立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曝光力度。支持旅游經營單位進一步做好文明創建和文明旅游宣傳引導工作,持續提升游客滿意度。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機制,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和緊急救援體系,建立旅游安全預警信息發布制度。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根據旅游項目的融合型特征,整合招商引資政策,營造良好的旅游投資環境。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利用西洽會、絲博會和旅游關聯產業展會等,開展集約式招商引資活動。著力招大商、引強商、選優商,對全域旅游發展有支撐作用的重點項目,實行市和縣統籌招商,并聯動相關部門爭取國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建立招商引資風險控制機制,杜絕大資源小開發和政策失衡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