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全江 李治軍
“為她富裕、為她興旺、為她幸福、為她爭光。”五年前,市交通局干部楊軍紅被派駐商南縣湘河鎮地坪村任“第一書記”時,就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目標,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所包扶的地坪村更美麗,百姓更富裕,群眾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五年來,他肩負重責,抓黨建促班子、建制度講責任、抓產業促增收、抓設施促改善、扶“智志”提信心、解難題促發展,把地坪村當作家,把群眾當作家人,進村入戶察民情、解民憂、幫民富,用實際行動在這片土地上譜寫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華彩樂章。
愛心 贏得信任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我已經習慣了在村里這樣的日子,雖然過去從沒吃過農村生活的苦,但駐村期間我絕不能成為一個匆匆過客。我時常告誡自己,一定要懷著對群眾‘恒久’的愛心,把自己真正當成村里的一口人,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想辦卻辦不了的事。”采訪楊軍紅的這天,他剛走訪群眾回來,擦把臉后坐下來侃侃而談。
“‘第一書記’想干好不容易,進家入戶摸排情況、協調惠民政策落地、幫助貧困戶脫貧等,吃苦受累不說,還得協調處理一些棘手的家庭矛盾和上訪問題,干不好組織要追責,群眾不滿意自己良心過不去。”45歲的楊軍紅深有感觸地說,“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才能和群眾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我采取了‘找好事之徒、聽罵娘之聲、談家長里短、看油鹽醬醋’的方式,白天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晚上和村兩委會干部討論如何推動村里發展。”
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貧困群眾、組織專家論證等方式,他很快編制出一個符合村情民意、切實可行的三年幫扶規劃和年度包扶計劃,確保脫貧戶“真脫貧、不返貧”,為如期實現脫貧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齊心 帶好隊伍
“黨支部作為群眾的領頭羊,只有自身強硬,才能起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作用。”剛上任的楊軍紅首先想到的就是班子建設,“只有同心同德才能讓所有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作上才出成果。”
駐村后,楊軍紅與黨員深入談心交流,按照“三抓三促”的工作思路,從思想、制度、隊伍建設入手,貫徹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各項制度,學習《一準則兩條例》等黨紀法規,舉辦講黨課、談體會活動,著力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
為了將黨的領導與群眾廣泛參與緊密結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楊軍紅引導該村以“黨建+自治”為基、“黨建+法治”為魂、“黨建+德治”為梁,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使地坪村黨員教育常態化、日常管理制度化、隊伍建設多元化,達到了選優配強班子、提升整體水平、凝聚發展共識的目的,堅定了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決心 喚醒活力
“這里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群眾思想守舊的程度讓我吃驚。”初到地坪村,嚴峻的形勢讓楊軍紅思考了很多。根據這些年的扶貧經驗,他認為,必須抓基礎設施建設,從水、電、路、網、視、訊六個方面提升,改善群眾生活條件,拉近地坪村與外面世界的距離,讓時代的新風吹進來,開闊群眾視野,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
說到就必須做到。楊軍紅利用他在交通行業的優勢,四處求人,找項目、要資金,共爭取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修建產業路、聯村路、入戶路,修建橋梁,安裝波形護欄、警示樁、標志牌,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蓄水池、抽水機房,將全村舊的飲水主管道和入戶管道全部進行更換;對全村291戶群眾院落進行水泥硬化,修建花壇、栽植花草樹木;全村配置垃圾箱、垃圾桶,整治河道;改造文化娛樂廣場,修建互助幸福院、衛生室……一件件實事取得了村民的信任,當地黨員干部群眾都自愿向這位肯干事的第一書記靠攏。
村容村貌的巨大變化,點燃了群眾求富、求榮、求美、求變的脫貧激情。
信心 干出樣子
“剛駐村的時候,趙金寶家庭生活困難,我幫他爭取資助金1萬元,解決了他子女讀大學的困難,幫他爭取小額貸款5萬元,引導他燒酒、養豬。”在趙金寶身上,楊軍紅尋找到了“治療”貧困的妙方:“產業的發展是增強脫貧致富主要動力,要鼓勵引導他們發展產業。”
5年的培養發展,地坪村成立了中藥材、茶葉、香菇、畜禽、蓮魚共養五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確立了“黨支部+合作社+能人大戶+產業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截至目前,發展茶園200畝、中藥材220畝、香菇50萬袋,養魚50萬尾,生豬存欄1000頭,全村有60戶貧困戶發展了產業,27戶114人實現穩定脫貧。
面對這些成績,楊軍紅不驕不躁:“我只是做了一位‘第一書記’,該做的事,當前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期,我會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每一件事情,決不辜負組織重托,不辜負群眾期盼,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