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農村創業帶頭人余達鋒


賀瑾 胡蝶
在秦嶺腹地的柞水縣有這樣一位能人,他的愿望是讓秦嶺大地遍布仙藥神草,鄰里鄉親能夠富足安康。這個農家漢子憑著一腔熱血和頑強執著的精神,從一名走村串鄉的小販慢慢成長為享譽十里八鄉的農業合作社掌舵人。先后榮獲“商洛市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稱號,其合作社榮獲“陜西省扶貧示范社”“陜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百強示范社”“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他,就是柞水縣紅巖寺本地灣村民余達鋒。
苦難人生找到幸福密鑰
余達鋒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早逝,母親體弱多病,年長的哥哥早已分家另立爐灶。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家徒四壁,兩間破舊低矮的房屋隨時面臨坍塌。年僅16歲的他被迫輟學,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為謀求生計,他先后在餐館里打過工、在建筑工地上干過活、也嘗試在鎮上賣過菜,走街串巷叫賣農用器具和小商品,生活的艱辛和苦難讓他的青春滿是淚水和辛酸。
柞水地處秦嶺南麓,境內山大林密、溝壑縱橫、溪流遍布,適生中藥材千余種,這些年份足、藥效純的中藥材成為外地商販的最愛。從最初的上山采藥到替熟悉的藥農賣藥,慢慢地,他從“二傳手”變成“二道販子”,他和哥哥東挪西借湊了330元,開始嘗試販賣農產品和中藥材。
開始時是步行,后來他騎著一輛破舊的28自行車挨家挨戶收,有時候走幾天才能見到幾戶人家,收到的藥材還只能肩挑背扛。就這樣,他走遍了柞水原紅巖寺區、蔡玉窯區等金井河流域的溝溝岔岔,最遠到商州、山陽境內。對于哪里產什么藥材、哪里適宜長什么藥材都了如指掌。由于本錢小,不敢囤貨,余達鋒采用勤進快銷模式,稍微收一點貨就快速地賣掉,賺取中間細微的差價。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年冬天,他掙到了300元。人生中第一次掙這么多錢,他高興地整晚睡不著覺。
可惜好景不長,中藥材市場波動對他們這些小販帶來了很大的波動,有一次收天麻他賠了150元。這對剛剛鉚足勁頭準備大干一場的他打擊很大,他明白了競爭的殘酷和中藥材市場瞬息萬變。他痛定思痛,后來在收貨中變得更加謹慎理性,認真研究分析市場,學會合理規避風險。余達鋒就是在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里摸爬滾打艱難前行,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走村串戶時諸多鄉親提供給他吃、住等方面的幫助,讓他心中那顆向善的種子生根發芽。
改收為種開啟致富神話
當時余達鋒收購的很多藥材都是山坡上野生的,生長周期長,產量有限,經過兩年的“掃貨”,余達鋒可收購的中藥材量也跟著減少。怎樣讓藥材“下山入地”?他從1993年開始嘗試,無數次的失敗,自己的“試驗田”里始終顆粒無收。他不氣餒、不妥協,一次種植天麻終于獲得成功,一平方米大的地種出了30斤天麻,看著像子彈頭一樣整齊排列的天麻,他欣喜萬分。邊鉆研技術邊擴大種植面積,使得投入和收獲終于成了正比。鄉親們看到他種藥材賺到了錢,也紛紛跟著一起種了起來。
通過收、種藥材,他的生意積累了一定基礎。2001年他在鎮上開了一家收購門市,開始從“二道販子”向經銷商轉變,客戶層次也有了新的變化,浙江、河南、山西的客商都和他建立了長年供貨關系。由于價格公道、誠信經營,他的口碑和財富也與日俱增,他的收購門市成了當地中藥材市場的“晴雨表”。2004年,黃姜市場飽和,價格一落千丈,大量的黃姜積壓、腐爛,藥賤傷農。余達鋒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他擔心藥農賠錢失去種植信心,于是扛著同行異樣的目光,他四處籌錢,把群眾手里的黃姜全都收了回來。他的想法很簡單,自己賠錢也不能讓藥爛到群眾手上。兩百噸黃姜積壓在庫房像小山一樣,負債累累讓他舉步維艱。幸好2007年黃姜市場轉暖,價格暴漲,他存儲的黃姜銷售一空。當初的善舉讓他因禍得福,財富倍增。
為了鄉親藥苗遍地生根
富起來的余達鋒,看著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的眾鄉親,決定為他們做些什么。
知道丈夫想成立合作社,妻子陳淑霞極力反對。余達鋒就給妻子開解:“想想以前我們困難的時候,想想那時候鄉親們對我們的幫助。他們現在生活艱難,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去幫一幫”。妻子嘴上雖有怨言,但是心里明白丈夫要干的是關乎眾鄉親利益的大事,于是在行動上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
2011年,余達鋒籌資800多萬元,創辦了“柞水頤和農產品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進行中藥材及農產品的產地直銷、代購代銷、初加工及代加工等服務。中藥材經營品種由最初的12種增加到118種,年購銷量達到5000多噸。吸納會員300多戶,余達鋒根據會員各人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成為購銷會員、種植會員、加工社員。
移民搬遷戶生活上沒有收入來源,余達鋒又在搬遷點建起了頤和中藥材加工廠,提供20多個崗位。他還根據紅巖寺盛產松子的優勢,新建松子仁加工生產線一條,一次完成了收購、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安置移民點和附近的貧困戶70人。
2014年,余達鋒憑借多年經營中藥材的經驗,結合紅巖寺鎮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反復琢磨研究,選出蒼術、連翹、豬苓、重樓、白芨等市場潛力大、風險小的品種,大力向農戶推廣,并且免費向農戶傳授種植技術。怕群眾對種藥材沒信心,他就自己帶頭種蒼術,給群眾做示范;他與所有種植戶簽訂協議,不管4年后市場如何,將保底收購,訂單在手,徹底消除了后顧之憂,村民的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全村發展蒼術500畝、連翹1000畝、黃精300畝等,年產中藥材2000多噸,產值達3000萬多元,實現戶均收入8333元,其中戶均年收入達萬元以上的138戶,中藥材收入已成為農戶家庭收入的最主要經濟來源。
如今,走進合作社藥材種植基地,一片片整齊的藥材迎風擺動,濃郁的藥香讓人沉醉,豐收在望的喜悅讓余達鋒的心里感覺很踏實,多年的夢想終于讓他在藥材基地看到了實現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