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富僑 陳曉艷
福銀、西商高速相繼建成通車,商洛實現縣縣通高速;西康、西合鐵路及復線建成投運,商洛進入西安一小時經濟圈;4G網絡實現全覆蓋,“氣化商洛”快速推進,商洛電廠、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商南硅科技產業園進入建設高潮……一批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改變了商洛“一窮二白”的山區舊貌,商洛步入了富民強市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40年來,商洛固定資產投資先后經歷了恢復轉型期、震蕩上行期、瓶頸突破期、平穩成熟期,實現了由年度投資1978年不足5000萬元,1998年破10億元,2007年破百億元,2017年突破千億大關的飛躍。1978年至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5804億元,年均增長22.5%。風雨兼程艱難前行
在1978年至1988年,商洛用10年時間完成了經濟恢復轉型,這一時期投資主要領域是工業。1978年至1980年,我市投資總量雖有小幅度增加,但仍未擺脫投資需求不足、發展緩慢、效益不佳,處于恢復轉型期。1981年至198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原商洛地委、行署提出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應集中在以礦產冶金、醫藥化工、建材、食品、日用輕工五大支柱產業的工業項目上,這一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呈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工業項目投資比重占比達到一半以上、社會事業投資份額適度增加、文教衛生成國家預算內投資的主要方向和投資的鮮明重點。
在1989年至1998年,商洛投資總量不斷攀升,基礎設施投資加大,完成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華麗轉型。尤其是1995年,我國提出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一時期,商洛投資重點轉移到改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電力供應、城市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的投資硬件環境建設上。1998年,國家作出了關于適度增加投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國家投資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給商洛固定資產投資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僅1998年當年,商洛投資增速達164%,年度投資首次突破10億關口,增速達到歷史巔峰,實現了投資史上的第一次飛躍。在這10年里,商洛投資運行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華麗轉型。
在1999年至2007年,商洛投資挑戰與機遇并存。挑戰是受到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經濟下行的影響,投資不足,投資增速有所回調,2001年、2004年投資為個位數增長,處于投資運行瓶頸期。機遇是2000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2000-201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第一階段,重點是調整結構,搞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等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產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初步改善,生態和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運行步入良性循環,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同時,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建立“兩縱兩橫”經濟帶,商洛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掀起了一個投資與建設的高潮。2006年,在高速公路、330變電工程的帶動下,商洛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飛躍,增速達到104.3%。
進入2008年,商洛市固定資產投資運行漸趨成熟,處于平穩高速高質量發展期。市政府確定2008年為“重大項目建設年”;2009年,國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央政府用4萬億元投入拉動內需。商洛市為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沖擊,貫徹落實國務院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和省政府促進經濟增長八項措施,制定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六項措施,2010年,商洛市一區三縣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2011年以后,“穩增長”成為經濟工作主調,固定資產投資運行處于高速平穩高質量發展期,這十年投資平均增速為26.7%,各領域投資趨向平衡,三產投資結構更加合理。提質增效穩步發展
歷經40年的成長,商洛市固定資產投資運行更加成熟,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投資效益不斷提高。2007年至2017年,全市保持10年的穩步高速增長,體現投資“穩增長”,投資運行更加健康成熟。
“穩增長”顯成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迅速擴大,2017年突破千億大關。近年來,隨著“一體兩翼”中心城市建設、商洛電廠、商丹工業園區、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山柞高速公路建設、丹鳳通用機場、商洛必康醫藥產業園等重大項目相繼上馬,有力支撐了全市投資持續高速增長。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6.65億元,同比增長23.6%,持續保持10年來的高速穩步增長,10年平均增速為26.7%。
追趕超越顯威力,民間投資歷經風雨見彩虹,2017年,全市民間投資絕地反彈。從2000年到2015年,民間投資由3.8億元增加到330億元,年均增長35%,比重也由18.8%提高到43%。對全社會投資的貢獻逐步提高,投資的自主增長能力增強。進入2016年,民間投資驟然衰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民營企業家投資信心減弱等原因造成了民間投資的“斷崖式”下跌,2016年投資同比下降27%,比重只占到27.8%。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提出“追趕超越”的科學定位和“五個扎實”的要求;2016年,陜西省政府出臺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14條、加快民營經濟22條、工業穩增長21條;市委、市政府擴大有效投資,出臺考核獎懲辦法,積極推進工業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加快實施移民搬遷、保障房建設兩大民生重點工程等,2017年,全市民間投資絕地反彈,當年完成民間投資346.5億元,同比增長43.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1.4%。
轉方式調結構,投資效益不斷提高,投資結構更加優化。2011年至2017年,從全市分產業投資增速看,一產、三產高速增長,六年間一產平均增長40%,三產平均增長37.2%,二產平均增長15.4%。從2011年至2017年投資占比來看,三產投資比重不斷提升,投資比重也有所提高,二產相對平穩。到2017年底,一、二、三產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分別為8.1%、24.9%、66.9%,“三、二、一”的產業格局形成,投資效益不斷提高,投資結構更加優化。
補短板,填補居民服務行業投資空白,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投資加快,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從2011年至2017年分行業投資額增長速度來看,年平均增速最快的有: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及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業,增速分別為95.4%、55.3%和54.6%。近幾年,各縣區實行殯葬改革,紛紛建設縣級公益性公墓,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從2011年的空白增加到2017年的5.2億元。全市抓住機遇大搞4G網絡建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投資也從2011年的3.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3.2億元,成為我市投資的新引擎,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房地產業投資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近幾年的陜南移民大搬遷、脫貧攻堅、農村建房的提速。
資金來源增速波浪下降,自籌資金占比不斷提升,投資自主性增強。從資金來源的增長速度看,2011年至2017年,平均增速為21.8%。從各年份看,有波浪下降的趨勢。2008年至今,全球市場疲軟,經濟不景氣,籌資渠道不暢對我市造成很大影響。2017年資金來源967.9億元,同比增長14.8%,低于平均增速7個百分點。從資金來源結構看,全市資金來源主要是以企業自籌資金和國內貸款為主,這兩項資金來源占全部資金來源的80%以上。其次是國家預算資金和其他資金占到20%左右。自籌資金比例不斷提高,投資自主性增強,國家預算資金占比逐年下降。
住房需求理性回歸,房地產業投資增速趨緩。2012年至2017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放緩,但總體規模仍呈擴大趨勢,房地產業對全市經濟的發展作用日益明顯。我市房地產開發經過前10多年的擴張,雖然投資總量繼續擴大,但是增速明顯在減緩,房地產業已經由快速發展膨脹期逐漸向平穩緩速發展期過渡。2012年至2017年五年間,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年均增長8.2%。分年度增速看有逐年回落趨穩的趨勢,這反映了前期隨著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對住房的需求逐漸趨于理性,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速度趨緩。良好機遇光明前景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我市固定資產投資是改革開放以來拉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為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制造業規模不斷壯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
未來,我市投資運行將會朝著高質量、高效益方向發展,增速也會換擋回歸合理區間,由高速增長轉換為中速增長。我們面臨良好的機遇:國際上,世界經濟總體開始復蘇。國家層面上,支持川陜革命老區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等重大發展戰略,開啟了新一輪投資熱潮。商洛層面上,具有區位、生態、資源、文化“四大優勢”,確立了以材料工業、現代中藥、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產業為重點的招商方式,西十、西康兩條高鐵,丹寧、榆商、洛盧高速已列入規劃或即將開建。我們要珍惜大好形勢,抓住難得機遇,相信商洛的投資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將朝著健康的方向再創商洛更加耀眼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