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丹鳳實踐系列報道之六
樊利仁 馮永發
七月的驕陽,如火如荼地把熾熱揮灑在丹水鳳山間,但這絲毫沒有放慢丹鳳縣各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建設進度。
“這個小區項目是去年7月份開工建設的,縣上給我們下了死命令,要求今年年底前達到入住條件,貧困戶要拿到鑰匙,所以我們一刻也不敢耽誤。”在丹鳳縣城西北角的鳳冠佳苑易地搬遷安置點,工地負責人近日這樣介紹。
丹鳳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斬窮根”的關鍵舉措,鳳冠佳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就是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束縛而量身定制的項目。丹鳳縣把7307戶28358名貧困群眾納入易地搬遷對象,按照“搬遷——增收——脫貧”三步工作法,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發展和創業就業有機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達到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搬得出——多措并舉挪窮窩
“我只花了1萬元錢,就搬到這里了,做夢也沒想到像我這樣的家庭也能輕松成為‘城里人’,國家政策好得很,處處都在為我們可憐人著想……”丹鳳縣寺坪鎮趙塬村貧困戶張忠峰通過易地搬遷在商鎮的桃園春城安置小區住進了新房,輕松實現了自己的“安居夢”。
丹鳳縣按照易地扶貧搬遷“住房不舉債、脫貧有保障”的要求,嚴格執行人均建房面積不超25平方米、人均出資不超過2500元、戶均建房自籌資金不超過1萬元的“政策紅線”,合理確定安置房戶型面積,多措并舉控制建房成本,將全縣房建項目平均招標價控制在1200元以內,做到政府和搬遷戶都不舉債。對于鰥寡孤獨、殘疾人等特困單人戶和兩人戶,納入遷入地敬老院等養老機構集中供養或通過“交鑰匙”工程免費提供安置房,實現應搬盡搬目標。
丹鳳縣將易地搬遷作為脫貧攻堅“八個一批”工程的“頭號工程”和重要著力點。搬遷對象精準是實施移民脫貧搬遷工作的第一步,組織縣、鎮、村、組四級干部進村入戶實地查看群眾住房情況、開展搬遷政策宣傳,詳細調查群眾家庭實際情況,了解搬遷需求和搬遷意愿。對列入易地搬遷政策的貧困人口逐戶進行嚴格篩查,并采取“誰調查、誰負責、誰簽字背書”的辦法落實干部責任,嚴格按照群眾申請、村組評議、鎮辦審核、縣級審批公示等程序,識別審定易地搬遷對象,通過層層責任捆綁從源頭上擰干虛假水分,實現應搬盡搬精準對接。同時,還通過“以人定搬、以戶定建、以點定產”的思路,針對不同的家庭人口、人口結構和脫貧計劃進行量身定制幫扶措施。
縣上實行“書記擔責、縣長掛帥、常務主抓”推進機制,為易地搬遷項目建設用地、供電、供水等項目審批、手續辦理一路“綠燈”。并強化易地搬遷工作“月督查會診”制度,落實月考核、季點評,通過短期小目標任務分解、會診助力、五部門聯合督查加壓、考核獎懲、定責問效等加壓倒逼機制,推動項目建設進度。
為了解決易地搬遷資金瓶頸難題,丹鳳縣通過統籌移民搬遷結余資金、承接省級移民產業扶持資金、舊宅騰退增減指標轉讓收入資金、整合扶貧涉農產業項目資金等多種途徑,解決配套產業建設資金投入問題。借助招商引資創造條件,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抓住蘇陜協作和社會扶貧、企業幫扶、返鄉創業等多方面機遇,積極爭取社會資金注入易地搬遷產業脫貧項目。今年年初,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陜南地區復工現場會在丹鳳縣趙溝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召開。
據丹鳳縣移民辦負責人介紹,今年縣上39個出列村涉及易地扶貧搬遷戶1930戶,預計10月底可實現全部分房到戶。今年丹鳳縣7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共建設安置房6402套,計劃搬遷易地移民5213戶、18954人,年底前可達到入住條件,分房到戶。
穩得住——筑牢基礎變窮貌
“趙溝安置點工程咋樣了?我們什么時候能搬啊……”近日,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麻地灣貧困戶李海一看見包扶干部,總會急切地打聽安置點進度。李海被列為易地搬遷安置戶,他選擇了趙溝易地安置點,雖然鑰匙還沒拿到,但他對自己通過搬遷擺脫貧困的希望一天比一天強烈。趙溝鳳冠佳苑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是丹鳳縣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該小區占地273.4畝,總投資7.8億元,總建筑面積332148平方米,計劃建設安置房47棟4131套,可安置易地移民搬遷戶3626戶。
據承接項目的龍橋公司負責同志介紹,鳳冠佳苑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建成后通過龍橋公司相關產業項目安置就業、有組織勞務輸出、商業門店帶動創業、葡萄酒產業鏈帶動就業、特色農產品加工交易增加就業、旅游產業提高就業等六個途徑,可為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8700個。
鳳冠佳苑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是丹鳳“三搬”“三靠”的典型,丹鳳縣堅持大點搬遷、集中搬遷、上樓搬遷“三搬”原則,按照“四避開”“四靠近”“四達到”的要求科學選址,堅持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脫貧攻堅、消費市場培育“五位一體”和循環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精品旅游景區、新型城鄉社區“四區同建”模式,統籌考慮功能定位、產業發展、生活服務等要素,采取安置房建設規劃、配套設施規劃、產業致富規劃“三規合一”的辦法,修編完善全縣搬遷規劃,突出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產業致富重點,確保農民融入城鎮、變成市民,避免農村復制農村、農民衍生農民現象發生。
丹鳳縣堅持以大點搬遷為重點,實行一類一策、一戶一法,精準扶持引導,在商于古道沿線及竹林關、商鎮、棣花、龍駒“四大重點區域”規劃建設安置點12個,建成竹林關江北新區和商鎮老君兩個5000戶和龍駒趙溝4000戶集中安置點,同步推進超市、商鋪、社區、幼兒園、醫院、廣場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拉大城鎮框架,進一步提升城鎮品位,促進人口和產業梯次聚集,帶動加快了全縣易地搬遷步伐和新型城鎮化進程。
丹鳳縣還在集中安置點組建物業公司,設立警務室、便民服務大廳、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機構,把城鄉低保、新農合等與人口和房屋相關的權利、義務從戶籍上分離出來,將搬遷、扶貧和社會救助等政策進行有效銜接,建立貧困搬遷戶水電費、物業費等費用政府補助制度,有效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
能致富——產業支撐換窮業
“社區辦了服裝廠,我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就到廠里上班,既照顧了家庭,又有了收入。”在丹鳳縣竹林關鎮眾坊服飾車間,貧困戶何蘭英一邊和正在干活的姐妹們聊天,一邊在縫紉機前熟練地加工著服裝。
丹水社區屬于搬遷集中安置點,現有搬遷住戶2488戶8801人,其中貧困戶122戶505人。竹林關鎮針對社區部分貧困人口文化程度低、無技術、需要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就業這一現狀,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能致富”的目標,積極探索實施“先業后搬”,通過開辦“社區工廠”,幫助貧困群眾變身產業工人,幫助解決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尋找致富路徑。
將搬遷群眾致富奔小康作為重要抓手,在安置點大力發展配套產業,是丹鳳縣易地搬遷工作重要方面。他們整合“雨露計劃”“職業農民”等資源,今年已為搬遷群眾舉辦技能培訓班100多場次,累計培訓1.9萬人次,通過技能培訓提升搬遷戶就業能力,做強產業配套,做好就業崗位菜單式對接、就業狀態清單式管理的“兩單”制,確保每戶有一個主要勞動力穩定就業。以工業園區為依托,加快商鎮老君、茶房等集中安置點建設,搭建商棣工業精深加工區核心地帶勞務用工供需平臺,既解決了1600多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問題,又為園區企業提供了工人,實現了企業和搬遷戶的雙贏。以農業園區為依托,借助“三變”改革,圍繞果、畜、菜、藥、菌建設設施農業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確保40%以上的移民安置區勞動力穩定就近就業。通過“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設施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將安置點320多名移民戶轉化為產業工人。以旅游景區為依托,將移民搬遷與竹林關、棣花古鎮等旅游三產服務有機結合,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引導搬遷群眾從事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環衛保潔等三產服務業就業增收。同時,縣上還采取政府擔保,無息貸款的辦法,給予貧困戶5萬元產業貸款資金,支持貧困戶創業。大力支持搬遷群眾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分享增值收益,建立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拓寬增收渠道,有效解決搬遷戶后續生存發展問題。對搬遷戶采取定制、定向、定效的三定模式,把勞務協作作為蘇陜對口扶貧協作的重要內容,加強與南京市雨花臺區的交流對接,有力助推脫貧攻堅。目前,丹鳳縣在南京務工人員8000多人,自主創業12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463人,人均年收入4萬元以上。全年累計本地就業或勞務輸出1.2萬人次,戶均增收7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