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婭 在鎮安縣北城社區,有一位做豆腐的“行家”叫張志翔,其與豆腐結緣20多年,做豆腐的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張志翔制作的豆腐干已銷到湖北、西安、安康等地,每天有數千斤的銷量。張志翔依靠做豆腐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
小時候,張志翔家里特別窮,其母親主要以做豆腐為生。沒有吃的時候,一家人就靠吃豆腐渣攪成的糊湯度日。由于家里沒錢,張志翔沒念過幾天書。年輕的時候,他主要打零工,曾餓過肚子,穿過破衣,上過工地,下過煤窯,后來與豆腐結下不解之緣,慢慢過上了好日子。
張志翔在做豆腐之前賣過苦力,但由于體弱沒有人要,所以他就子承母業賣起豆腐。當時,賣豆腐的人多,做的豆腐很難賣,往往別人一天賣兩擔,他才賣一擔。為了生存,他就挑著豆腐走街串巷,進機關單位、進家屬院。1994年冬天的一個早晨,他挑著擔子進了政府的院子,看見有兩位老人圍著火盆烤火,他無意中聽到老人的談話:“你這灰里焐的啥好東西?”其中一位老人刨出一塊沾滿了灰的東西用手一掰冒著熱氣,他聞到一股特別的香味。“那不是豆腐嗎!”他驚訝地在心里默念了一句。張志翔賣完豆腐回家,腦袋一拍,高興地大叫起來。“這不就是豆腐干,不就是每年臘月幾乎每家都會自制的豆腐干!還沒有人賣,我何不做出來賣。”從此,他就與豆腐干“杠”上了。
為了做出更好的豆腐干,他一邊賣一邊研究,賣不掉的就自己吃,看作什么樣的才好吃。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他的豆腐干又好吃又好看,賣的也多了起來。后來,由于銷量大增,張志翔就在屋外搭了一個簡單的棚子,把鐵絲網面積擴大到一米多長,用自己千嘗試萬摸索的經驗小心翼翼地烤著豆腐干,當他把烘烤出來的豆腐干拿出去賣的時候,往往被一搶而光,這給了他極大的信心。他想在本縣縣城賣得這么好,就去柞水縣試試。開始時,他自己挑著擔賣,后來就有商販向他批發,一個月下來,張志翔就賺了5000斤黃豆的錢,當時黃豆才7角一斤。這對他來說是人生的第一桶金。
當時,村里人看他賣豆腐干生意好,就紛紛效仿他,甚至有的把自家的鋼絲床弄來烤豆腐干。后來一段時間,做豆腐干的人多了,價錢往下滑,從原來的五元錢賣到一元錢,做豆腐干就不賺錢了,大部分人選擇了放棄,但張志翔堅持了下來,雖然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處于虧損狀態。
世上的事,就怕認真二字。堅持下來的他也生存了下來,并且規模也越來越大。目前,張志翔擴大了豆腐干的生產規模,今年,他注冊成立了陜西佳源豆制品有限公司,購買了先進設備,提高了豆腐干的質量。他還辦起養豬場、翔運來養豬專業合作社,相繼雇用了16人。
張志翔說,自己要把鎮安的豆腐干賣到全國,保證質量,利用高科技手段,將豆腐干真空包裝,延長保質期,讓豆腐干走得更遠,為家鄉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