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五年,商洛的天更藍了,水更綠了,環境更美好了。

這五年,張德清走遍了商洛的各個工礦企業,做低碳環保的踐行者。

借助扶貧東風,孫竹在新農村建設舞臺上實現自我價值,人生也更加精彩人生也更加精彩。

不管刮風下雨,石曉華每天都要和同事一塊負責5000噸貨物的裝卸工作,為商洛本土企業提供物流運輸服務。

五年時間,依托互聯網平臺,劉海不僅收獲了自己的事業,也帶動了周圍鄉親實現了增收。

幾年來,作為第一書記,湯龍吃住在村上,和群眾一塊謀發展、興產業,努力擺脫貧困。
編者按: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老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的人們將自身發展融入社會發展大潮,又以自身發展帶動社會共同繁榮,獲得感和幸福感都來得實實在在。過去五年的輝煌成就,是各行各業人們團結奮進拼出來的,是他們擼起袖子干出來的,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共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本報記者深入鄉村、社區,與老百姓話家常,聽他們細數五年來的可喜變化,與讀者共同感受偉大祖國日益強盛的鏗鏘腳步。
農村舞臺顯身手
孫竹,今年38歲。五年來,他借助精準扶貧東風,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工程,為自己帶來收入的同時,帶領20多位鄉親一塊致富,為商洛的新農村建設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2年,孫竹從商洛師專畢業后,在雙語學校當了一名教師。2008年,他辭職經商,開了一家煙酒店,生意慘淡。2011年,他再次轉型做起了文化傳媒。像大多數人一樣,為了改變命運,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地拼搏著。
2015年,隨著精準扶貧在商洛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一批新農村建設項目相繼開工。此時,孫竹也將目光投向了新農村建設。此前,憑借著誠信、踏實的經營理念,他收獲了很多的朋友和人脈,此時,作用凸顯了出來,這些朋友紛紛為他介紹工程項目,而他也將每一項工程做到盡善盡美,收獲良好口碑的同時,他的工程也越來越多。僅去年一年,他先后參與到了商南縣湘河地坪村、試馬觀音堂村、后灣村等10多個新農村建設項目,幫助他們美化庭院、修建水泥路、安裝路燈等,總工程量達到500多萬元。
“為自己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為新農村建設出了一份力。”說起當初的選擇,孫竹很是自豪。他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青年,熟悉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而建設美好鄉村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當前,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農村建設為更多的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作為一名創業者,他也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農村道路、村容整治、垃圾處理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為更多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農村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一書記忙扶貧
“村里的人越來越多了,人氣越來越旺了,生活越來越好了。”這是商州區劉灣街辦十五里鋪村75歲的任大爺最直觀的感受。過去的5年,對于該村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五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擺脫了幾十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這五年,村里修建了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村民們有了自己的活動場所;這五年,村里修建了河堤,村民們修繕了房舍,山清水秀家園變美了;這五年,家家戶戶有了自己的產業,掙錢更容易了。說起這些變化,該村第一書記湯龍功不可沒。
湯龍,今年41歲,是商丹園區管委會的一名干部。2015年,他受園區委派,擔任十五里鋪村第一書記。自此,他成了村中一員,帶領全村497戶1735人開始謀發展、興產業。湯龍清晰地記得他初次來到十五里鋪村時的情景:家家戶戶門前垃圾成堆,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健身廣場,低矮破舊的黨員活動室更是凸顯了這個村的貧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600元,低于全省1332元,低于全市435元,低于全區466元,外出務工賺錢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更無從說起。
“對于出身于農村的我來說,力所能及地為老百姓做些事是我最大的心愿。”自上任的第一天起,湯龍就吃住在村里,開始走訪調查、建檔立卡,了解每一家每一戶的情況。在深入走訪調查后,他決定率先從群眾最期盼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做起,制定了“一年全面啟動、兩年成效明顯、后期穩定發展”的總體目標,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設。自此,一股建設熱潮在十五里鋪村掀起:村道硬化了,通組路修好了,沿線民居改造靚化了,黨員活動室、文化廣場建成投入使用……三年時間,十五里鋪村人居環境越來越美,產業發展逐步明晰,人們脫貧致富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三年來,作為扶貧干部,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農村的貧困、群眾的疾苦,心靈得以洗禮,也更加堅定了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我要把貧困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他們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聽民聲、解民憂、辦實事,讓貧困群眾能笑起來。”湯龍表示,接下來的扶貧工作仍任重而道遠,他一定會以決戰決勝的信心,以堅韌不拔的斗志,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心用情用智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勇當脫貧攻堅的排頭兵,引領包扶群眾早日脫貧,享受美好幸福生活。
物流助推經濟發展
“推進‘互聯網+物流’,既是發展新經濟,又能提升傳統經濟。”在2016年7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如是說。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物流業起著聯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橋梁”作用,是實現生產有效轉化為消費的靈敏“調控器”。沒有現代物流業,就不可能有高節奏的現代化經濟活動。隨著商洛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物流業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發展成本,也為百姓生活帶來了便利。作為物流行業的一員,五年來,石曉華見證并參與了商洛物流業的發展壯大,為商洛經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年來,不管刮風下雨,在商洛火車站西邊的一個大型貨場上,總有一個身影指揮著集裝箱、火車皮、大型貨車的裝卸工作。他就是石曉華,今年44歲,是商山物流裝卸站站長,平均每天指揮5000噸貨物的裝卸工作。這些貨物涉及煤炭、鋼材、木材、建材、糧食、化肥、日用百貨、礦石、礦粉、礦渣等,為商洛幾十家企業提供物流運輸服務。
石曉華所在的企業最初是一家水泥企業,曾在商洛叱咤一時。然而,隨著市場飽和化,企業的效益日減。五年前,隨著商洛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大批企業入駐,當時卻沒有一家大型物流企業,無形中增加了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石曉華所在的水泥企業從中發現了商機,及時轉型,將眼光瞄向為商洛的大中型企業提供物流運輸上,在火車站邊上建立了一家物流公司。五年來,公司先后投資數億元,建成倉儲庫房2棟,建筑3萬平方米大型的物流園,經過幾年的努力,貨物吞吐量達到了年50萬噸,為商洛比亞迪、煉鋅廠、商洛移動、聯通、華潤萬家等本地大型企業提供物流、租賃服務。
“我們的工資是按業務量提成的,隨著業務的增多,我自己提高了收入的同時,也為更多的企業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也算是為商洛經濟發展作出了一份小小的貢獻。”說及未來,石曉華表示,他們將利用物流園平臺,更加有效地降低區域內企業的運營成本,改善區域投資環境,促進三次產業融合,助推商洛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
農產品銷售大有可為
劉海,商南縣試馬鎮荊家河人,是一位80后。自20歲開始,他作為一名打工仔,一直在外面漂泊、打拼。五年前,看到家鄉的發展日新月異,他果斷放棄了打工生活,回到老家做起了電商,借助互聯網,將當地的核桃、木耳、香菇、蜂蜜等土特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在帶動鄉親共同致富的同時,他也實現了自己的華麗轉身。
“雖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但也應志在家鄉。”2013年初,劉海回到老家探親,看到家鄉的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覺得家鄉的創業環境很好,于是決定回鄉創業。在他看來,回鄉創業是一舉多得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有了著落,還能幫助家鄉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大家再也不用漂泊在外,那種舉目無親的生活不好受。”這是劉海的親身感受。
說干就干,劉海自己先種植了2萬多袋香菇,嘗試著在網上銷售。由于講誠信、重質量,他的網上營業額直線上升,貨物供不應求。于是,他將業務擴展到了周邊農戶,木耳、蜂蜜、核桃等當地特產都拿到網上銷售。僅僅幾年時間,劉海有了自己的香菇種植基地,種植香菇12萬袋;投資300多萬元,成立了合作社,發展社員10多戶,10多人在他的廠里上班,帶動貧困戶5戶。
“僅核桃一項銷售額就達到了100多萬元。”采訪中,劉海的訂單還不斷地飛來,他自信滿滿地告訴記者,今年全年的營業額達到500萬元沒有問題。在他看來,過去的五年,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的成本越來越低,而他作為電子商務大軍中的一員,有幸參與其中。展望未來,迅猛發展的農村電子商務必將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工業制成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更加暢通,他將會借助互聯網平臺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
說不盡的獲得感
作為一名普通的市民,這五年蘇劍鋒最深刻的感受是:商洛的天更藍了,水更綠了,道路更寬敞了,城市環境越來越好了。
蘇劍鋒是一位80后,大學畢業后就在商州發展,作為一家品牌奶粉在商洛的總代理,他經常要到各縣區出差。五年來,他感受最深的是:不管是哪一個縣城、村鎮,還是沿途,到處樓房林立,既有高大美觀的新式建筑,又有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農民的生活日新月異,改革開放讓他們的住房由茅庵石板房變成了瓦房,現在又從瓦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樓房;過去經常為吃飯發愁,現在不但飯菜花樣多,還講質量、講營養,天天好像在過年;做飯過去燒柴、燒煤,現在用天然氣、用電。家家有余糧,戶戶有存款,人人有手機,穿戴日日新,大家都開始注重日常生活質量。即使是邊遠的鄉村,同樣道路寬暢,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出行非常方便。到處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新鮮、環境優美,城鄉沒有太大的區別,到處一片繁榮景象。
這五年,蘇劍鋒娶妻生子,一家人都搬進了城里,其樂融融。孩子也上了幼兒園,學校環境優美,設施齊全。二孩政策放寬以后,他的銷售業績也水漲船高,收入越來越好。
做循環綠色低碳發展的踐行者
今年42歲的張德清,是市發改委的一名干部,他始終牢記習總書記的話,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踐行者。五年來,他為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四處奔走,推動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意見》《商洛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辦法,扎實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作為一名基層發改工作者,張德清自覺擔起產業扶貧重任,將光伏發電打造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穩定產業,自己也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全市光伏發電行業的“土專家”。五年里,由他推動出臺了全省第一個《關于加快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意見》,編制了《商洛市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劃》《光伏產業政策匯編》等,探索出了“兩種服務管理辦法、三種產業結合方式、四種投資合作”模式,使商洛光伏發電產業實現了零的突破,并成為帶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增長極和貧困群眾脫貧的首選產業。
張德清連續四年被市發改委機關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背后是他辛勤的付出。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一個土生土長的山里娃,張德清總是熱情接待來辦事的群眾,屬于自己業務范圍的盡快辦理,不屬于的,耐心解釋并積極協調,直到妥善解決為止,因此他被同事戲稱為“管得寬科長”,可他卻樂此不疲,還利用休息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引導商南天和泥漿公司研發廢棄泥漿處理設備,不僅解決了泥漿處理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更使該公司成為泥漿行業的領軍企業和商南的納稅大戶。他不厭其煩地多次協調,推動商州鼎興建材等8家企業與陜西鋅業公司合作,既解決了鋅業公司冶煉廢渣堆放問題,又降低了建材企業的生產成本,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環保效益的雙贏。
“我是一個農村娃,能有今天的進步,是黨教育和培養的結果。”這是張德清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他,仍懷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發展改革事業的熱愛,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時刻踐行著一名共產黨人的擔當和追求。(文/圖 記者 王濤 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