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朱恢軍 通訊員 李德林)柞水縣把旅游帶動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抓手,通過扶持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創業就業、發展旅游服務業,有尊嚴地致富脫貧,走出了一條旅游扶貧的新路子。
柞水縣依托景區發展鄉村旅游,借用景區景點的市場吸引力和農村的優美景觀、鄉村民情,整合資金2.04億元,實施了貧困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建成美麗鄉村46個,直接帶動當地1.1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配套景區發展三產服務,大力支持貧困群眾利用發展特色農家樂、家庭旅館、停車洗車、便利店等服務業態,累計發展農家樂集群6個、家庭旅館120多家,帶動1300多名貧困人口年收入1.7萬元;拓展景區發展休閑農業,以園區變景區為目標,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整合涉農資金1.7億元,實施了農業旅游項目23個,發展涉農經濟組織265個,帶動當地8000多戶兩萬多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縣上打好綠色產品牌,結合旅游業發展需要,通過訂單化生產、組織化經營,發展種植專業村10個、養殖專業村8個,開發包裝綠色農產品10多種,解決了2100多戶貧困戶農副產品的賣難問題;打好特色飲食牌,充分挖掘縣內飲食文化資源,積極開發了陜南殺豬飯、孝義流水席、藥膳十三花等具有地方傳統的特色飲食,帶動100多名貧困婦女,通過自身特長,實現技能創業;打好人文工藝牌,定期舉辦旅游商品大賽,鼓勵能人研發柞水特色工藝品,開發包裝了柞水十字繡、鳳鎮竹編、曹坪柳編、下梁手工布鞋等一批特色旅游紀念品,累計發展個體經營戶140多家,帶動2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創業增收。
在涉游項目建設中,縣上優先使用貧困勞動力組成的專業建筑施工隊或零工,累計帶動當地650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務工增收。在實施終南山寨、安琪爾小鎮等涉游項目過程中,集中搬遷安置群眾117戶。征收貧困群眾的部分閑置土地實施旅游項目,將土地流轉給當地龍頭企業或經濟組織發展高附加值特色產業,僅西川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園就有1832戶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每年實現增收200元左右。用好鼓勵激勵政策,每年設立3000萬元旅游產業發展基金,用于扶持獎勵貧困戶發展產業,調動了貧困戶自主創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