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通訊員 南星
初秋的夜晚,已沒有了盛夏的悶熱,如果是在別的地方,勞作一天的村民早早就回家休息了。但在洛南縣三興村,晚上九點,當地群眾的“夜生活”卻正在進行,黑夜里燈火通明的村委會顯得格外耀眼,里面時不時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原來是村里的“農民夜校”開講了。
三興村是洛南縣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村,集體經濟積累少、基礎設施不完備、群眾增收渠道狹窄、產業規劃不明晰、沒有龍頭企業帶動等因素長期制約著村經濟的發展。市移民辦包扶該村以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特別是在這里開辦了“農民夜校”,先后開展“送戲下鄉”文藝演出2場次,脫貧攻堅政策宣講5次,專業知識培訓講座10場次,開拓了群眾眼界、豐富了群眾知識,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斗志。
這僅僅是我市精神文化脫貧行動工作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今年以來,我市創新精神文化脫貧模式,制定下發了《商洛市精神文化脫貧實施方案》,市縣區及時成立脫貧攻堅政策宣講團、脫貧攻堅典型人物宣講團、道德模范事跡報告團、文藝宣傳團等4支宣傳隊伍,科學整合資源力量,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凝心聚力助脫貧,不斷激起全市干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宣講政策 提升脫貧信心
“這本連環畫冊,圖文并茂,脫貧攻堅政策宣傳一目了然、通俗易懂,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的文字宣傳形式,注重以圖文并茂的漫畫形式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真是太好了!”近日,丹鳳縣各駐村干部領到用群眾語言制作的《漫解脫貧攻堅》連環畫冊后,紛紛發出這樣的感嘆。
丹鳳縣圍繞扶貧先扶志,強化正面宣傳引導,增強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組織編印了《脫貧攻堅農民夜校讀本》5000多冊、《丹鳳縣脫貧攻堅惠民政策匯編》2萬多冊,特別是縣上本著以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忘不了、“順口溜”的語言,用漫畫形式解讀脫貧攻堅的相關政策,邀請專業人員創作了圖文并茂的漫畫作品56幅,編輯出版《漫解脫貧攻堅》連環畫冊,發放到貧困群眾手中,使脫貧政策真正通俗易懂。
同時,商南縣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思路清晰、掌握政策、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要求他們深入村組、田間地頭、貧困戶家中,不斷加大精準脫貧政策宣傳力度,同時運用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固定電話等,全方位、深層次向貧困戶宣傳縣上產業幫扶項目、惠農補助標準等內容,不斷提高群眾對脫貧攻堅的政策知曉率。
為確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有計劃、按步驟、高質量完成,我市采取多種形式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工作。在市縣區鎮辦三級聯動,深入開展“專家講理論、干部講政策、群眾講故事”活動的基礎上,市縣區均專門成立了脫貧攻堅政策宣講團,逐鎮村宣講脫貧攻堅政策,現場發放相關資料,使得脫貧政策真正深入人心、起到作用。同時,充分利用轄區固定宣傳牌、專欄櫥窗、宣傳展板、文化墻、燈箱廣告、LED顯示屏、村級廣播室、宣傳車、標語噴繪等宣傳工具在主要路段、十字路口、村級文化廣場、村委會辦公室、人口密集場地等廣泛開展脫貧攻堅政策知識宣傳,不斷擴大社會宣傳的覆蓋面。截至目前,僅僅全市各縣區脫貧攻堅政策宣講團開展活動就達500多場次,制作主題展板600余塊,展出展覽1000余場次,發放口袋書等宣傳資料15萬余份,這還不算各個行業的干部,各級扶貧干部、包村干部,以及鎮辦村(社區)干部上門開展的政策講解宣傳。
樹立典型 示范引領帶動
6月19日,市大劇院內座無虛席、掌聲雷動,全市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這里接連舉行。10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在商洛脫貧攻堅一線,勤勞致富、傾心幫扶、產業帶動等先進典型事跡,至真至誠的報告多次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特別是山陽縣王閻鎮下派口頭坪村黨支部書記李長慶倒在脫貧第一線,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真諦,譜寫了一曲扶貧路上為人民的人間真情之歌,不少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這只是我市大力宣傳脫貧攻堅先進典型事跡,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的眾多舉措之一。今年以來,在我市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出了一批扶貧脫貧的典型,這些典型事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容易被群眾所接受和認同,具有很強的示范引領作用。一方面是扶貧典型,在各地扶貧工作中都涌現出不少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黨員干部。另一方面是脫貧典型,這些人在脫貧致富上有想法、有方法、有行動、有成效,他們身上閃耀著勤勞智慧的光芒。于是我市各級各部門先后開展了脫貧標兵、優秀第一書記、優秀幫扶干部評選等活動,市縣區成立了脫貧攻堅典型人物宣講團,同時對他們的事跡通過報告會、新聞報道、文藝演出等方式廣為宣傳,全面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熱情,為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激發了他們干事創業的動能,形成見賢思齊、你追我趕的良好格局;也為當地群眾做出了示范,教育引導他們樹立不等不靠、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的思想,形成了發展生產、脫貧光榮的信心與決心。
文明創建 轉變群眾思想
8月17日,67歲的鎮安縣云蓋寺鎮巖灣村杜永花老人早早來到了村委會,在巖灣村“講文明、樹新風、改陋習、促脫貧”誓師大會的紅色橫幅上鄭重簽下了兒子的名字。“送禮有人情,不送禮沒人情。”一提起農村人情禮,杜永花老人眉頭一皺。原來,她唯一的兒子以前出了車禍,導致左手殘疾,讓原本母子相依的生活更加艱難。雖然是村上的貧困戶,“但每年人情禮往還得花4000多元,如果能剎住這股風,禮輕了,我們的經濟負擔也就輕了。”巖灣村屬于貧困村,禮尚往來的“人情風”近年來愈演愈烈,很多群眾因過高的人情禮苦不堪言,這對于本是貧困戶的群眾而言,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我們村是貧困村,村容村貌之所以像今天這么好,除了縣鎮和包扶單位的幫助,也和群眾的思想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村支書鄧蘭英說,鄧蘭英介紹,前幾年,老庵寺村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村民賭博打牌成風。今年以來,村上按照縣上“精神文化脫貧”工作要求,推行了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制度,還進行了“誠信貧困戶”的評選活動,使村民逐漸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致富靠勤勞的思想。
今年以來,我市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活動,推行“一約四會”,大力整治在婚喪嫁娶方面存在鋪張浪費、炫富攀比、大操大辦、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積極引導全市干部群眾建立勤儉節約、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同時,市縣區都評選了一批道德模范,成立了道德模范事跡報告團,大力開展巡回宣講,為脫貧攻堅營造良好環境。各鎮村也在群眾集中居住的村莊、院落、廣場設置善行義舉榜,宣傳展示群眾身邊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等方面典型好人,形成崇德向善、和諧向上的村風民風。截至目前,設立善行義舉榜1000余塊,各級選樹典型好人2000余個。
文化惠民 改變精神面貌
一面面內涵豐富的文化墻直入眼簾,一個個充滿活力的文化廣場令人向往,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化惠民演出深入城鄉,讓群眾飽食文化大餐,嘖嘖稱贊……這一幕幕生動鮮活的場景,正是洛南縣將文化建設與精準脫貧有機結合,認真開展扶精神、扶智力、扶志氣的文化扶貧工作的生動再現。
“各項惠民政策好得很!政府不但給咱貧困戶免費安裝有線電視,還能在家門口看到精彩的文藝節目,讓我們聽到了黨的聲音,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我們有信心把日子過好!”洛南縣古城鎮草店村黨員貧困戶余康民感慨地說,村民們以前一到農閑就打麻將。后來,村里有了文化廣場,只要家里沒事,村民們都會來文化大院練一練廣場舞,精氣神大不一樣了,家庭經濟條件也有了明顯改觀。
我市充分利用各種文藝手段,多管齊下,積極開展文化文藝宣傳,教育引導貧困群眾同步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市縣區以各級劇團為主,充分利用鄉賢骨干文化隊伍,吸納農村文藝愛好者,成立了文藝宣傳團,以脫貧政策、脫貧致富典型事跡等為素材,排演一批主題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深入貧困村巡回演出,引導和激勵貧困群眾擯棄消極思想、爭做上進典范,有效地改變了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同時,市文化部門為全市貧困村配備了電視、音響、舞蹈服裝等器材,使村民們開展廣場舞、健身等活動更有條件了。
宣傳引導 營造濃厚氛圍
近日,丹鳳縣成功拍攝了一部反映脫貧攻堅的原創方言碎戲《小高書記》,不日將亮相熒屏。它講述了一個好高騖遠、無所事事的貧困青年,在新任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的幫扶下,重新找回自信,走上自主創業之路的脫貧故事。該劇取材于脫貧工作一線,用質樸的丹鳳方言,真實的場景反映了一線駐村干部扎實工作的生動場景,內容通俗易懂,寓教于樂。
今年以來,我市制定下發了脫貧攻堅總體宣傳方案和宣傳報道方案,組織各媒體持續投入重點版面和時段宣傳報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先進典型、經驗做法、成效成績,在全市上下營造了戮力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濃厚輿論氛圍。協調中省市主流媒體集中組織開展了駐村脫貧好干部李長慶同志先進事跡宣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李長慶同志被省委追授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在全省樹立了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組織市級20名編輯記者深入全市20個貧困村開展精準脫貧駐村調研采訪活動,采寫刊播基層一線脫貧攻堅宣傳報道200余條。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全市在中省重點主流媒體刊登播發商洛脫貧攻堅相關報道1000多篇,為全市脫貧攻堅凝聚了強大了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