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巡檢鎮(zhèn),是個意外。巡檢,于我熟識的地名中,也是個沒多聽說的地方。所以意外地聽說要去巡檢,有點懵,想打開電腦百度一下這個地方,一時又感覺落入俗套便沒行動。心想,在對一個地方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一游,豈不會有許多驚喜。于是,在朋友的相邀下,上了車,一路說說笑笑地去了洛南。時已是中午十點多,心想在縣城游游,到飯點了在縣城也好就餐。結(jié)果,給洛南朋友打電話咨詢有什么好去處,他說有個洛河源頭,再就是巡檢及老君山了。聽后我們沒有猶豫,直奔巡檢。
車子在往巡檢方向的路上直奔,有過幾處岔路口,都因為司機朋友有所知而沒有猶豫甚至走錯。這一帶路,像省級道路,不很寬敞,但因為車少而行進起來顯得通暢且悠閑愜意,路邊的民居及鄉(xiāng)村自然景觀也很引人入勝,兩頭沉式的房舍,一律涂刷得白凈,依墻而畫的核心價值觀宣傳畫幅,惟妙惟肖,引得我們不住地稱贊,路邊那并不高大的丘陵與山峰,有的像剛剛剃過的頭,光禿禿的,沒有一絲亂像;有的像畫家的作品,怪石、刀砍斧斫式的突兀,像有人故意擺設(shè)的場景,又似大自然的巧奪天工;更有一處近在眼前的作品,白生生的靈石,參差錯落又似有序排列著,同伴驚呼著像《西游記》中“大王讓我來巡山”中的山石……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位于秦嶺之北黃河流域的洛南,雖距商洛市不足一小時的車程,但就這幾十里的距離,分出了山水、生態(tài)、自然風光、人文、風俗、資源等的不同和差異,尤其洛南的礦業(yè),我算是走馬觀花地見識過,從洛南縣城去往渭南的路上,每隔不遠,就有以鉬礦為主的礦點,加上縣城洛河南岸那些依路而設(shè)的調(diào)料攤點之多,以及從饅頭山望見的霧茫茫的洛南縣城像一個縮小版的省城,讓我這個不喜從百度或縣志上了解一個地方的人禁不住地連連慨嘆。一路都是鄉(xiāng)風文明宣傳畫,一路都是鮮見的景觀,尤其那紀念式的糧倉,頂披棕毛,身貼大紅紙寫就的“豐”字,以及涓涓流淌的水與鑲在水上的風車,吱嚶嚶沉重的石磨,有著洛南曾經(jīng)商品糧基地的鮮明特色。我們幾處下來體驗,用手摸,用身體扛,好奇地圍著它打轉(zhuǎn)轉(zhuǎn),甚而彎腰弓背想撩一捧這清冽的水,四下里皆安靜無人,只有時而掃來的風像似給我們打招呼。那安靜的房舍、以及房門前依次而列的干柴火、白里透黃的包谷穗子、熟紅的辣椒、綠汪汪的黃楊樹,像看家狗一樣的立在院落前高大的核桃樹,與廈房墻上栩栩如生掛著許多紅艷艷的柿子的柿子樹,相得益彰,形成一幅富裕、宜居、和諧、文明的現(xiàn)代鄉(xiāng)村圖景。不需解說,只默默地看,就能懂,就能把洛南的小康藍圖理解個七八成。
我們都好奇,便忍不住把頭向前伸,透過車玻璃,只見暢通的路兩邊,是粗且高大的楊樹,這是我小時候上學路上常見的景,幾十年了,每遇這樣的樹和路,我的思緒都會瞬間回到當年——忙碌的大人,邊走邊唱的我們,以及“嘩啦啦”歡笑的楊樹。不知道為什么,而今再也沒見過如此高大的樹木了,那些四季常青的女貞、黃楊,落英繽紛的紅葉李、櫻花,恣意奔放的玉蘭、桃花這些之前罕見的花木倒是越來越多地扎根在我們周圍。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相信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會越來越好。路上見到的洛河,水不大,但河道還算寬闊,盡管周邊有“石門秘境”及正在探索的涵洞,但都沒有破壞和占用河道的跡象。這也許是洛南秘而不宣的科學發(fā)展真諦所在。
隨著一群搶眼的野外別墅群而至的,是享有“美麗鄉(xiāng)村文明家園”之譽的巡檢鎮(zhèn)。我們迫不及待地下了車,突感陽光下意外的風寒,隨緊了緊衣衫,走進好奇的別墅區(qū),那建在野地里的褚黃色格調(diào)別致的閣樓,不僅歐式的外形迷人,而且被傳說的內(nèi)里更是神奇,我們彎下腰試圖透過窗簾窺探一絲半點,但都只是枉然。隨之扭轉(zhuǎn)頭,走進兩行排列整齊的新街里,依路而居的都是農(nóng)家樂,籬笆墻,皮門簾,院內(nèi)花草縱生,休閑娛樂可見。走到街盡頭,我們也肚腸咕咕,同伴“考察”了一家,說啥都有,我們就隨遇而安,坐下來先解決吃飯問題。
君山第一家農(nóng)家樂位于老君山腳下,鄰著的文化廣場,以各種形式宣傳著道教文化,我們雖感新鮮,但因異常風寒而不敢逗留,立即進了屋子。寬桌子、大板凳、不覺得熱的爐子以及散發(fā)著熟稔之香的苦蕎茶,使我們立即安頓下來。我們點了菜,主家即轉(zhuǎn)身去了廚房,同伴邁開腿去街上尋豆腐去了。期間來了一撥人,13個,游了老君山,憑隨意的穿戴和口音判斷,像是從省城或周邊來的。心里不免唏噓,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到別人住膩了的地方來,先讓你冷得慌。不一會兒,鍋盔饃、青辣椒和肚絲湯來了,我們迫不及待,喝一點先熱身,吃一點先墊底。不過這鍋盔饃,一豁子就吃飽人呢,厚且瓷實,饃皮還散發(fā)著一股奇異之香;肚絲湯我們各喝了幾碗,可謂放開肚腸也沒喝完,還有香辣肉絲、拉絲紅薯等,每一樣菜都做得干凈利落,色香味俱佳,每一樣菜都吃得津津有味,直吃得我們再也不能進食為止。我們邊走邊慨嘆著洛南人的實在,同伴立即在網(wǎng)上為這一家點贊,我也刻意留心這一家的店名及地址。胃是有記憶的,也是最能讓人有好感、最容易被否決的。
到了老君山下,我們在近旁了解了一下,卻都因為怕冷、怕累或困乏而沒有登山之意。這座道教名山就這樣與我們擦肩而過。不過為以后再訪留下由頭。
車過巡檢老街的時候,值正午,古色古香的門窗及堅固的建筑之下,是暖融融的春陽及坐在陽光下曬太陽、閑聊及守門店的老人,那安逸的神情及富足的面貌,讓人羨慕。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也是一個生態(tài)宜居之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尤其老人,不管過去如何,如今依我看來,都是詩意地棲居。人生奮斗至止,都不是為尋找一種詩意的棲居?
回家的時候,同伴送我們每人一塊豆腐。我盡管表示感謝,卻只當隨便而得,心想豆腐還有啥奇異之處。不料回家清燉著一吃,卻在心里連連贊嘆,這巡檢的豆腐就是不一般!細、滑且勁道,既有奶油之滑膩,豆腐腦之細嫩,又有豆腐本來之硬爽,含在口中有融化之感,咬在嘴里有唇齒留香之味,咽到肚里有余猶未盡之意,此刻才后悔沒多買,不識巡檢豆腐為尤物呀!聽同伴說,因為巡檢的水質(zhì)不同;而我卻想,是巡檢人的品格決定,他們做人做事實在,豆腐便不摻假,不一味為提高產(chǎn)量掙得高額利潤而不惜傷害消費者健康。(賈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