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縣文化坪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她似一在冷水河畔浣紗的少女,顯得秀美文靜而又溫柔,她又像一幅靚麗美艷的畫卷,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讓人驚慕又百看不厭。
現在的文化坪由原高峰、馬勒巖和文化坪3個村組成,8個生產組,1200口人,文化坪在趙川鎮的西北邊,距趙川鎮64公里,距商南縣城74公里。解放后的1950年時設文化坪鄉,1960年設文化坪管理區,隸屬于湘河公社管轄。1961年成立文化坪公社,1984年改為文化坪鄉,轄寇家村、腰嶺、張家營、勒馬巖、高峰、文化坪6個行政村。1997年文化坪鄉被撤并歸屬于魏家臺鄉,2011年魏家臺鄉被撤并現在又歸屬于趙川鎮。
文化坪歷史文化厚重,她像一顆鑲嵌在歷史長河中的明珠。自古至今仍熠熠生光。傳說此地歷史上不叫文化坪,而是名叫“文家坪”。因在現村部的地方,是歷史上的姓文的文家大院。文家房舍分上庭下院,門樓高立,十分講究。文家人丁興旺,且俊才輩出,形成了冷水河上下百十里地方很有名氣的大戶,因此地又是冷水河邊地勢開闊,土地平坦的地方,所以文姓大戶就將此地起名叫“文家坪”。在歲月的風雨滄桑中,文家走過了興盛期后又逐漸敗落,昔日強勢的文家便走出了冷水河,移居他鄉。在以后的冷水河畔的花開花落時光中又有了新的傳唱。居住在冷水河畔的陳姓、譚姓以及張姓人家又逐漸的發達起來,且多為詩書傳家,惠播桑梓,聲名遠揚。他們將“文家坪”改為文化坪,自清朝乾隆時就傳叫至今。文化坪具有濃重的紅色元素,1946年7月經湖北南化塘鮑魚嶺戰斗后,中原部隊十三旅三十九團第一營在該團團長趙炳倫和參謀長黃世良率領下,挺進到湘河和文化坪一帶活動,8月中旬,在湘河垴成立鄉公所,直屬第三分區領導。管轄范圍有馬王溝、大溝、寇家村、文化坪、巖尾坪、碓窩坪、爛泥湖、羊角寨等。在中原部隊從南化塘突圍到商南時,就有一支部隊經過汪家店到兩岔河時在尹家堡遭敵人追兵包圍,這支隊伍奮力殺敵突出包圍后,順冷水河走間歇泉向西到梁家墳。
文化坪自然風光秀美。冷水河發源于新開嶺山脈扁擔山下,涓涓細流如金似銀,百十里的小路,山環水繞。河邊的山上的冬青、青檀、油樟、川桂、石楠等千余種北亞熱帶,暖熱帶植物郁郁蔥蔥,一片翠綠。冷水河兩岸的山勢陡峭,河谷幽深。河水清涼徹骨,故被稱為“冷水河”。冷水河冬日霧氣蒸騰,但從不結冰。河水中潭連潭,彎套灣,自古以來就有“九十九道灣,九十九個潭”的說法。冷水河從此又有了一種神秘而豐富的色彩。在間歇泉和羊角寨以上的冷水河上游的15公里地方,至今似是原始生態區。這里生物種類繁多,山石奇險環境幽秀,生態旅游的資源十分豐富。
冷水河畔文化坪境內的勒馬巖、千丈崖、雞公山、閻王寨、金絲臺、間歇泉以及羊角寨和百畝田,原生態風景特點突出,給人以神秘之感覺,形成了文化坪生態旅游的一幅精美絕倫的多姿多彩的畫卷,特別引人入勝。
冷水河,是一條古老的河。它源于秦嶺之巔,至今已有上億年的年齡,她又被稱為“世界第一河”。冷水河又是一條年輕的河,時至今日,她仍然保留著原始生態的童貞,原始生態的美艷,原始生態的奧妙,這里山水田園,自然風光,蘊含著無窮的詩的語言,有著無盡的激情歌唱。
風光無限的文化坪在社會努力向前發展的變革中,因山大溝深,地處偏僻,交通條件落后,文化坪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和影響。現在只有一條寬3米的簡易公路可以通到文化坪原鄉政府所在地。今天的文化坪村,從勒馬巖到高峰,從文化坪村到間歇泉的幾十里處都是寬不過6尺的泥土路,下雨下雪天要從外地到文化坪村十分的困難,鄉鎮干部到文化坪下鄉大多要走張家營翻山走十里的山路才能到文化坪或碓窩坪等地。
文化坪經濟滯后,影響了村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現在文化坪村的村民大多還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蓋的土房子里。解放后的70年代文化坪就辦有初中,全校有中小學生近400多名。在改革開放后的90年代初,文化坪初中就被撤并,現在小學也不再存在。
文化坪村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勒馬巖住著的譚姓和胡姓大戶以及在文化坪原鄉政府處住的吳家、陳家和張家都是文化坪大山中的旺族大戶。歷史上有不少人在朝廷做官。至今住在碓窩坪陳家大院一農戶家中還保存有“盛世耆英”“宣統元年本月吉日立”“八品壽官陳順志”的牌匾。商洛民族解放事業的先驅譚道鵬的祖上也是文化坪人。
現在的文化坪人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不僅渴望著生活的富裕和幸福,也在努力拼搏著,發憤圖強。他們創辦有“獸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宇航中藥材合作社”,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文化坪村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天地,譜寫出村富民樂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