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十一”時趁有空閑,我便與幾位好友同去芷江游玩。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
芷江,是一個偏僻的湘西小縣,屬于湖南省懷化縣。在地圖上它并不起眼,但是由于“芷江受降”,使得它變的不平凡,擁有了深遠的紀念意義。中國人應該知道它的存在,也應該知道它的歷史。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在《湘夫人》中纏綿悱惻的詠嘆訴說著湘君對湘夫人娥皇和女英的朝思暮想。據說,“芷江”這一名字便源于《楚辭》。
盧溝橋是眾所周知的,因為近代中國人民可歌可泣的抵御外辱的八年抗戰始于盧溝橋的“七七事變”。但是芷江卻少有人知道,這實在是太不應該。1945年8月21日,日本副總參謀長井武夫在芷江向中國國民黨總參謀長肖毅肅投降。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鼓舞著中華民族,中國近代史上抵御外辱的第一次徹底的勝利是以中國在芷江——屈子寄托深情的土地接受日本投降的儀式出現,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結局。
但是,“芷江”之所以成為日本的投降地,與“芷江保衛戰”是分不開的。芷江位于貴州、四川、重慶的關鍵地帶,軍事地位不言而喻,美國在芷江駐扎有大名鼎鼎的“飛虎隊”,空軍基地出動戰機轟炸在中國大陸的日軍戰略目標,也直接威脅日軍本土的運輸船。1945年,日軍在岡村寧次的指揮下,計劃攻占芷江,以這里為基地進攻貴州,四川等大后方地區,芷江若失,重慶不保。日軍出動8萬多人,與中國軍隊在雪峰山區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廝殺,最終以日軍陣亡2萬多人的慘敗告終。
“芷江會戰”是八年抗戰里少有的對攻戰。“芷江會戰”是一個分水嶺,它標志著日本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日軍在中國戰場已經是窮途末路,山窮水盡,即將走向最后的的覆滅。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座落在芷江七里橋,從大門望進去,一座牌坊清晰可見。進得大門,只見大門上方寫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八個大字,大氣醒目,發人深省。
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屢次遭受外敵入侵,大敵當前時中華民族能夠一致對外。但是勝利之后卻少有脫胎換骨的反思,鄧小平說:“落后就要挨打。”而屢屢挨打的原因非常簡單——政治腐敗。“五胡亂華”、遼、金威逼,蒙古鐵蹄踏破南宋山河,十萬滿人橫掃中原,歷史早已不止一次的重復,國破家亡,生靈涂炭,教訓不可謂不刻骨銘心,但是腐敗之惡疾總是根深蒂固。
受降牌坊的正面,是蔣介石書寫的對聯“克敵受降,威加萬里;名城攬勝,地重千秋”,靠外是李宗仁題的對聯“得道勝強權,百萬敵軍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戰史記名城”。牌坊形狀是“血”字!這一勝利牌坊確實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鮮血混合著戰勝強敵的堅強信念和意志建成的。
離開受降紀念館后,在芷江江畔,我看到清澈的芷江水奔流不息,這不正像歷史的車輪一樣滾滾向前不會停止。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中國人民對戰爭的記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英雄們奮勇抗敵的事跡永遠銘記在歷史的紀念碑上。無數的革命先烈與仁人志士為了保衛國家,抗擊外辱,前赴后繼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F在的和平是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和平來之不易,歷史更不應該忘卻。
因為珍愛和平,所以我們回顧歷史。芷江是中華民族歷史一個新的起點。(李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