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5歲的周贊記是山陽縣中村鎮土橋村村民,雖然有著殘疾之軀,但他以不屈的斗志,向命運發出挑戰,在人生的道路上,寫出激揚的青春旋律,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野豬大戶,被周圍的村民形象地稱為“豬司令”。
伴隨著周贊記喂食的腳步聲,一群野豬站到豬槽邊準備進食,宛如迎接檢驗的士兵一樣,此時,周贊記正滿身灰塵,在豬圈里忙前忙后,給豬喂食、加料。彎腰、下蹲、起身……,動作利索,精神抖擻。黝黑粗糙的雙手上,都是常年干活留下的“傷口”,看起來很有力氣。
偶然機會養野豬
走進山陽縣中村鎮土橋村村委會西邊的周贊記野豬養殖場。一個小院落,對開的兩排豬舍,每排都有七八個豬圈,里面喂著大大小小100多頭特種野豬,靠著豬舍旁邊的是個兩間一層的簡易房子,周贊記平時就住在這里。周贊記將一把把野草扔進豬圈里,過個幾分鐘,再將用玉米做成的豬食倒進豬槽里面,野豬們一擁而上,爭相進食。
周贊記養野豬已經有6年的歷史了,從開始的4頭野豬到現在的100多頭,看似平穩的養豬歷程,卻有著周贊記的滿把辛酸。
16歲因貧輟學的周贊記,在磚廠打過工,在河南挖過礦,在礦山開車發生過車禍,為掙到高額工資在礦山上,他受了傷,腿壓縮性骨折,耳膜破裂,從此再也沒法出重力,他回到了老家。
2011年中秋節,周贊記聽說延安林業局養野豬崽,招聘飼養人員。周贊記招聘去飼養了3年野豬后回到家鄉,也想自己養野豬。這段時間很多人都看了到這個商機,野豬崽價格飛漲,他買了20頭野豬就花了16000多元。而這些錢絕大部分都是找親戚借的。但養了一年多,他的20多頭野豬僅成活了兩只。這可怎么繁殖呀,經了解,他知道現在人工喂養的都是雜交野豬,他的兩頭野豬都是純種公豬,還需要一個母豬來配種。
堅持不懈終有成
2012年初,一心想把雜交野豬養好的周贊記買了一只長嘴小母豬。由于希望都寄托在這只母豬身上,他把好吃的都給這只母豬吃,母豬長得像牛犢一樣。秋天的時候,母豬發情配種了。但由于過度喂養,他的希望變成了泡影。翻書看資料,到處咨詢,最終他了解到最好用土母豬配種,成功率高,因為山里的土豬也是由野豬變種的。2013年初,周贊記忍痛宰殺了長嘴母豬,買了個土母豬來配種,當年下半年第一窩就下了10只。
由于這次配種下的小豬只有50%的野豬血統,而市場認可的特種野豬是75%的,他就將第一窩小豬中的母豬與另一只純種野豬配種,得到了75%血統的野豬。在喂養的過程中,小豬崽下了很多,但活下來的不多。周贊記費盡心機,從平時的喂養、小豬崽的看護、后期的防疫著手,慢慢地,技術一天天熟練,他又貸款二十多萬元,不斷擴大規模,特種野豬也一天天的多了起來。
雖然養殖的有100多頭,但其實規模還很小,人家外面的大商戶來一次還嫌劃不來,他想找合作伙伴,把規模做大。
成立養豬合作社
為了擴大規模,2012年周贊記注冊了綠山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我們在采訪時,周贊記接到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飯店的訂貨信息。
“這里養的100多頭豬,早上和晚上喂的都是玉米粉、米糠、紅薯藤、黃豆角等。目前,每一個月,我都要去周圍農戶家收購飼料,再從市場上購買一部分。不管怎么樣,我要求所有的飼料都是綠色植物,這樣才能保證我養殖的野豬的品質。肉質具有味道鮮美、肥而不膩,營養價值高,以及無公害等‘綠色環保’的品質,市場銷量很不錯,目前的市場銷售價每斤50元。”周贊記自豪地說,曾有人上門收購,收購價是一般肉豬的3倍到4倍以上。但他堅持要讓豬養滿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出欄,同時他還在研究野豬的科學飼養方法,為擴大生產規模和打開市場做好準備。
談起將來的打算,周贊記這樣說道:“只要努力,夢想肯定能實現。雖然每天很累很苦,忙忙碌碌的,但我感到很幸福。”他笑著說,自己雖身有殘疾,不能因為國家政策好,就啥也不干了,真正脫貧致富要靠自己。其實,只要肯干,愿吃苦,過上富裕日子,肯定不成問題。(楊遠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