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南星)我市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堅定文化自信,統籌城鄉、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全面繁榮文化事業,不斷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扎實加強文化建設。到2021年,全市建成8個3級以上等級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產業總量達到25億元左右,力爭2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5件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全市非遺傳承人突破30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更加活躍繁榮,文化精品不斷涌現,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社會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加快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推進市、縣區城市影院、演播廳、劇院、文化廣場、“三館一站”及鎮(村)文化示范點建設,完善市、縣、鎮辦、村(社區)分級負責的基層宣傳文化干部培訓體系,探索建立“按需制單、百姓點單”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鼓勵各類文化機構、文藝團體與基層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結對子,種文化”,加大精神文化扶貧力度。
大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建立《商洛市文化資源名錄》《商洛市文化資源分類分級名錄》,編制《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劃方案》,建立《商洛市非遺名錄》《商洛市非遺基礎數據庫》,出臺《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體系》,制定《商洛市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等“五進”活動,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把民間文化元素融入新興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對瀕危失傳的商州狗娃咪泥塑和皮影戲、商南草編、洛南剪紙、山陽面花、鎮柞竹編等民間傳統工藝予以重點挖掘與保護。組織創辦“美食商洛行活動”,推廣宣傳洛南手工掛面、黑龍口豆腐干、丹鳳葡萄酒等傳統美食。
繁榮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編創商洛花鼓戲《州河歌》,重點打磨提升商洛花鼓劇《帶燈》、商州區花鼓劇《紫荊樹下》、洛南秦腔古典劇《沉香》、丹鳳方言情景劇《南山火種》、商南花燈戲《三英結義李闖王》、山陽地方戲《風雨鴛鴦樓》、鎮安花鼓劇《人間真情》、柞水縣地方戲《漁鼓傳情》等精品劇目。舉辦商洛市“群星風采”合唱大賽,開展專業院團“百場文藝惠民活動”,不斷滿足廣大基層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持續提升漫川關鎮、棣花鎮、云蓋寺鎮、鳳凰鎮4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建設水平,著力打造商于古道、倉頡文化、商洛印象、范蠡故居、金臺山佛教、柞水孝義等一批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建設朱家灣、前店子等一批“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深入挖掘商洛花鼓、漢調二黃、洛南靜板書等曲藝文化,精心打造一批內容健康向上、游客喜聞樂見的小型文化劇目,實現所有4A級以上景區均要開發一臺文化演出劇目。
著力推動商洛文化走出去,辦好中國環秦嶺公路自行車賽、陜西·商洛首屆山地馬拉松賽、中國摩托艇聯賽山陽站暨中國水上摩托精英賽、中國·天竺山登山挑戰賽、四國男籃挑戰賽、陜西第三屆滑雪大會暨柞水九天山國際滑雪挑戰賽、陜西省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商南三省八縣門球賽等精品賽事。打造中國秦嶺生態旅游節、中國·陜西(商洛)茶葉節、中國核桃大會暨商洛核桃節、中國倉頡文化節等大型品牌節慶文化活動,開展“全國山水畫家畫商洛”“中華名人看商洛”“商洛籍文化名人走商洛”等系列活動,努力使“秦嶺最美是商洛”更加廣為人知,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