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秦嶺,百峰綿延;國之中龍,蜿蜒逶迤;嶺分南北,水流東西;東南一隅,鶴城商州,商鞅封邑,歷史厚重。
商州地處秦嶺東段南麓,是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境內山清水秀,風光迷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會集勝游之地,他們曾在商于古道上留下無數不朽的詩篇。
商州城西十余里有秦嶺支脈麻街嶺,東依仙娥削壁,西望熊耳山主峰,南通金陵寺,北至野人溝。麻街嶺山高嶺大,地勢險要,樹木叢生,溪水潺潺,麻街嶺自古就是兵家要地,嶺上現有闖王寨、闖王點將臺等遺址,是一處攻守兼備的戰略要地。
站在嶺上,居高臨下,商于古道與丹江河宛如玉帶,在崇山峻嶺間飄逸。麻街嶺下便是商于古道上的重要村莊——我的家鄉郭家灣,簡稱郭灣。郭灣村坐南朝北,背靠麻街嶺,面向丹江河;村子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山半包圍著村莊,千百年以來保護郭灣村不被丹江河水沖侵;村前有百畝水田,丹江河水自西向東從村外繞村而過,村東頭護山外丹江河邊有石柱山聳然而立,如中流砥柱。舊時石柱山上有廟,有塔,有戲樓,規模宏大,香火鼎盛,俗稱石咀廟。能在一座石柱上,蓋亭臺樓閣,而且規模宏大,這不僅說明這根石柱大,還證明勞動人民的智慧。石咀廟是郭灣村、丹陽村、朝陽村等周圍村莊鄉親們的驕傲,也是整個麻街人的驕傲。整個郭灣村山抱水繞,更有石柱山作為關水口,形勢絕佳,地靈人杰。用首小詩來描述:
青山翠峰相疊障,山環水繞一村莊。村前丹江流水長,莊后松柏滿山崗。郭家灣因郭姓人居住最早,所以,以郭姓立村。全村除郭姓外,有清中后期從仁治三頃族群遷移來的李姓,有從金陵寺先后遷移來的兩支王姓,有清末從王坡架遷移來的另一支王姓,以及從麻街外村遷來的段姓和蘇姓組成。鄉親們世居郭灣村,和睦友好,民風淳樸。作為商于古道上為數不多的開闊地和宜居住地,古郭灣村歷史上有很多故事,其中《唐詩三百首》中有杜牧詩篇《商山麻澗》就是詩人路過麻街嶺下郭灣村借宿時所作。詩句:“云光嵐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秀眉老父對樽酒,茜袖女兒簪野花。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經南陽,過武關,回長安途經商山道,從仙娥削壁過麻街郭灣川,天近黃昏時所做。詩人以清雋的筆調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郭灣村優美的自然景色,那淳樸恬靜的農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情境,充滿了濃厚的詩情畫意。
商山道,據史載,先秦和秦漢時期稱“商于道”,唐時及以后稱“商山道”。民國時期(1935年)改稱“西荊公路”(長坪公路),建國后六十年代(1967年)更名為“西界公路”。自古都是入咸陽、出武關的必經之路。站在郭家灣看著門前的商山道,不禁讓人浮想聯翩。遙想當年,秦掃六合,出武關劍指郢都;劉邦滅秦,入武關奪取秦都;唐宋遷客,過商山道心系朝廷;闖王入商,秣馬厲兵取北京。商山道上,商旅通行,騾馬成群,何其繁華?文人騷客,遷客征人,何其忙碌?帝王將相,挑夫走卒,何其滄桑?
看今日古道換新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郭家灣的出水口中流砥柱,上面的中流古閣廟宇、古塔、戲樓等名勝古跡,還有郭氏族譜悉數被毀,郭灣村被改名為中流村。與此同時,開始修建二龍山水庫及改線麻街嶺公路工程。至此,郭灣村至二龍山庫區沿岸,幾千年古道的歷史宣告結束,而麻街嶺卻因山高路陡,道窄彎急,車禍頻出而被省內外人所熟知。改道麻街嶺也給郭灣村的鄉親們帶來諸多不便,去州城要翻山越嶺,路程比原來遠了一倍,受這些條件制約,鄉親們的經濟條件也不如從前好了。
隨著1995年312國道麻街嶺隧道的通車,國道從郭家灣村前田地中間通過,國道緊貼村莊東西兩邊的左右護山,像院子的大門圍墻一樣筆直地圍護著村莊。郭灣村再也不會因丹江河水暴漲而受災,同時,也給郭灣村、沿途的村莊帶了便利和經濟騰飛。郭家灣在變化中已成為過去,而門前的商山道也已成為歷史,不再是出武關、入長安的必經之路了。
古道悠悠,歷經滄海桑田,當前已是詩歌文化!
村莊冉冉,看盡紅塵興衰,如今正當才子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