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逆風行走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和信心/當風過于兇猛時/他就以厚實的脊背抵擋著/保持身體的平衡”
鄭學良,1958年生,是柞水縣曹坪鎮蔡玉窯九年制學校一名教師。2003年,在《人民文學》發表《在冬天來臨之前》,引爆了商洛乃至陜西文壇,得到了全國詩壇廣泛關注,他的詩被賈平凹、孫見喜、京夫等文學界重量級人物高度贊賞,聽過的人都被感動得唏噓不已。
身殘志不殘,堅毅少年
鄭學良9歲時,小兒麻痹使他的左手再也無法強壯。但他沒有消沉,依然對生活充滿向往。為了有一份穩定工作,他十四五歲開始利用課余時間研讀《北方中草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醫書。自學針灸,對照醫書在自己身上試驗,胳膊、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針眼,只為替父老鄉親解除病痛。
扎根于深山,為人師表
高中畢業不久,1976年2月,鄭學良接替別人做了沙溝初小的民辦教師。微薄的收入幾年都不能給家人置辦一件新衣,他卻經常自掏腰包幫輟學孩子墊付學費,買鉛筆、書本;冬天,給發抖的孩子們燒火、糊窗戶;扎針治好生病的學生,家長甚是感激……
1982年,兒子出生后,原本就清貧的家庭壓力更大了。最艱難的時候,他們甚至買不起菜油,只能吃漆樹油。后來孫子降生,他迫切地想親眼看到這個期盼已久的孩子,可是學校只有他一個老師,學生們求知若渴的眼神讓他不忍離開,只好壓抑自己內心的焦急,能勉強在電話這頭聽聽孫兒的啼哭聲都讓他倍感欣慰,好不容易挨到周末才去縣城看望。
當時民辦教師的職業在人們眼中并沒有尊嚴,也極不穩定。但他依然挺起脊背,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扛起家庭的重擔。
我手寫我心,逆風而行
1981年冬天,書上的一首小詩看得鄭老師熱淚盈眶,熨貼了他傷痕累累的心。突然想到,自己也可以像古人一樣發憤著詩,抒發心志,說不定也是一條生活的出路。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他都細細品讀,外國名著也涉獵不少。功夫不負有心人,1982年5月,第一篇作品《姑娘》在報紙發表,看著報社寄來的報紙和4元稿費,他歡欣雀躍得像個孩子。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9元吶!
之后他更是筆耕不輟,一有時間,就把自己關在房間埋頭創作,吃飯睡覺都顧不上。當時的柞水還很封閉落后,很多人看他走火入魔般的寫詩,覺得他不務正業,都罵他是游手好閑的二流子。甚至有人見他在報紙上發表詩歌,還說:“去法院遞告狀信的肯定也是他,就他會寫東西!”誤解和非議讓他百口莫辯,心寒至極,卻只能獨吞冤枉和委屈。
但他從未放棄寫詩,因為這已經從謀生之路變成了他的精神寄托。1989年參加《詩刊》函授學院的學習,1995年考入商州師范學院中師班,生活閱歷和文學積淀打磨了他的創作。雖是自由投稿,但《人民文學》《北京文學》《詩刊》《星星詩刊》等專業詩歌刊物上都少不了他的作品。盡管如此,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他始終還是堅守在教學一線,有西安報社邀請他做編輯也被婉言謝絕。
前幾年寫詩要到處求人打字,后來年近花甲的鄭學良居然學會了電腦,“我打字很慢的,一分鐘才能敲十幾個字,還好寫的都是短詩,一會兒也就寫出來了。”一句幽默的話,卻飽含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正如他正在編輯的詩集《被時光打磨的佛》,他說“詩,是詩人心中的佛”,詩于他便是時光錘煉、砥礪風霜后心中最虔誠的凈土,也是他多年從未懈怠的精神追求。
他是扎根農村堅守多年的教師,他是身殘志堅感人肺腑的詩人。筆名大風,在命運的狂風中,他卻堅持站成一株青松,逆風而行,詩歌便是他生活裂縫中的陽光,照亮前方,也溫暖了我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