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楓坪鎮的龔光輝,曾是留學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財經大學、獲得國際經濟管理碩士學位的80后海歸。學成歸來后回到家鄉做起了土雞養殖生意,他改變了父親30年來的傳統土雞養殖模式,開啟了全新的土雞生態養殖模式,經過8年的努力,龔光輝家的土雞養殖場的年銷售額可達近6000萬元,龔光輝還幫扶當地貧困戶,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對貧困戶進行精準扶貧,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回老家幫父親養雞
還在俄羅斯讀書時,龔光輝常常接到父親的電話,說養雞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做了多年,又不甘心放棄。2009年,龔光輝學成歸國,當時沿海許多企業為他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機會,他也準備去看看,父親龔雪東陪他一起到廣州。廣州溫氏集團是龔雪東多年的生意伙伴,經常給他的養雞場供應雞苗。父子兩人接受邀請,在溫氏集團考察了一圈。在當時,溫氏集團已經實現了規模化養殖,生產線也比同行先進許多。
父親龔雪東養了幾千只雞,竹編的雞籠用了不到兩年,快要散架了。這是龔光輝回到楓坪鎮看到的一幕。學經濟管理的龔光輝很快意識到,在國內,養雞這個土行業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經營,技術落后,管理粗糙,人力成本高,這也是父親遇到的瓶頸,這種養殖模式遲早會被淘汰,唯有走自動化、產業化道路。
當他準備擯棄父親這種傳統粗放式的養殖方式,引進新技術時,卻遭遇了兩大阻力——父親固有觀念難以變通,街坊鄰居對于他“留學生養雞大材小用”的冷眼閑話。
技術革新助雞場崛起
龔光輝技術革新的決心并沒有受旁人影響而動搖,同時,他極力說服父親,將多年來養雞攢下的30萬元積蓄全部投入到設備采購和廠房建設中。采購的第一批設備實現了半自動化,龔雪東的養雞場生產經營效率明顯有了提升。
以前喂2000只雞,每天清晨5點多,全家出動喂料,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兩三萬只雞,只需請兩個工人即可,一個人加料,一個人清潔收集。引進設備的第一年,龔雪東就嘗到了甜頭,掙了幾十萬元。
龔光輝在俄羅斯留學時曾到當地的農場參觀過。“遠遠看上去,像一個莊園,環境優美,自然清新。走進去一看,才知道這是一個養殖場。”龔光輝也想在自己家鄉發展生態莊園式的養殖基地。這需要近千萬元經費,購買最先進的養殖生產設備。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龔光輝擔心父親不支持,他帶著父親一起去德國的養殖場,看一看全自動化的生產線究竟有什么奇效。龔雪東參觀完后感覺特別震撼,“在國內從來沒有看到過還可以這樣養雞。”所以,當即決定買下一整套德國的養殖生產設備。
如今,這套設備就用在龔光輝開拓的200多畝生態莊園式養殖場里,從喂料、飲水、通風、取暖,到雞蛋傳送采集、雞糞收集,都實現了全智能化操作、一條龍服務。
3萬只雞在140米長的圍籠里自由活動,剛下的雞蛋連續不斷被傳送帶輸送至收集臺。龔光輝甚至不需要到雞舍,通過手機、電腦遠程操作,就能掌握雞舍的所有情況。
“在這個雞舍里,雞生活的環境不比人差。”龔光輝舉例,傳統的雞舍溫度控制只有兩個參數,室內溫度與室外溫度,溫度的調節不是很科學。這一套全自動化生產線配有18個風機,根據室內24小時溫度變化監控,打開不同的風機,控制溫度不能太熱,也不能讓雞受涼。一年四季保持18-22℃的恒溫效果,雞的受精率、產蛋率和雞的品質都是最高的。
龔光輝還延伸了產業鏈,搞起了配套產業。飼料需求攀升,他辦起了飼料廠;養雞需要大量器械、藥品等,他成立相關貿易公司搞銷售;仔雞需求量增大,他又創辦自動化孵化場。“去年,雞糞就賣了70多萬元。”龔光輝算了一筆賬,孵化雞苗、生產飼料,加上藥品、器械銷售等,去年僅配套產業就實現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而父親過去30年中,銷售總額還不到1000萬元。
帶領鄉親一起致富
“產業化經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我想帶領家鄉的人們都參與進來,一起創業,一起脫貧致富。”身為漣源市政協委員的龔光輝,積極向周邊的村民宣傳養雞致富之道,并向貧困戶賒雞苗,供飼料,盡力幫扶有需要的人。
由于每家的情況不同,困難程度也不一樣,龔光輝采取了為不同類型的人量身定制的扶貧模式。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向銀行申請小額貸款,所貸的款入股龔光輝的禽業公司,享受每年8%的分紅。如果一位貧困戶貸款1萬元入股,那么,到了年底可以分紅800元。
對于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取委托養殖的方式。在村里建立4個生態養殖雞棚,每個雞棚聯結30個貧困人口,每批喂養3000只雞,公司按照12元/斤的保底價進行回收,并確保貧困村民每羽收入達到3元。
對于想實現一定規模養殖的貧困戶,則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進行“六統一”(統一供種、統一防疫、統一飼料供應、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全程服務舉措,農戶從養雞場低價購買雞苗和蛋雞,不用擔心銷路。
漣源市茅塘鎮的周紅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丈夫去世早,獨自一人養育3個孩子,家庭情況十分困難。在龔光輝的公司購買雞苗養雞后,生活漸漸有了改善。周紅梅將養雞的收入不斷投入到持續的養殖經營中,現在,不僅3個小孩都上了大學,家里還蓋好了三層樓房,實現了脫貧。
龔光輝的養殖基地吸納了附近4000余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農戶增加了收入,公司也擴大了規模。
“我希望通過這種扶貧模式,讓更多人脫貧,讓更多家鄉人的日子都過得滋潤起來。”龔光輝說。(據第一農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