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抗倭救國難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倉促應戰,晏安瀾義憤填膺主動要求參戰,被朝廷委以湘軍前敵營務督辦之職,赴湘軍大營,督師遼東海城前線軍事。原來,他的恩師吳清卿此時擔任湘軍大帥,見晏安瀾有心抗倭,便上奏皇帝批準,借用他至湘軍。誰知吳帥在山海關交待營務后,便返天津治病,留下晏安瀾這位文官“孤弱無依”地主持前敵營務。他日日電報請示大帥,天天與將官研究攻守方略,并左右戎馬調和各部官兵,整日心力交瘁夜不成寐,決心“以書生冒風雪、沖槍炮”,“以收拾人心,挽劫運之一”,實踐他保國殺敵的理想。
在率部行軍至營口的400多里征途中,他常因候車不至,策馬行走在隊伍前面,還發現軍隊的柴草米酒后勤儲備不足,官兵的早晚飯時常供應不及。甲午年除夕,當國人闔家團圓過春節之際,晏安瀾正帶著軍隊疲憊地抵達寧遠望海甸,當天的兩頓便飯還是靠江營供給的。他顧不上安頓自己,每到一地先了解大戰前的軍心民心,當發現這里嗷嗷待哺的饑民達一百余村一萬數千人時,急電告吳大帥運糧賑濟災民。湘軍設指揮大營于牛莊后,安瀾夙夜勞心,雖咳嗽不已卻堅持深入前線軍營。為鞏固軍心士氣,他“每出或騎或步,必在本隊之前,即臨險地,亦且只身獨立久之,始歸”。其部署的海城之戰,因武器裝備落后、湘軍與川軍各行其事配合不力、軍紀敗壞,而難達到預期的作戰目的。光緒二十一年(1895)初,晏安瀾痛苦地記道:“日日進攻,大炮對擊”,“又無日不到他營,無戰不臨前陣,寇亟攻之,我師敗績,陣亡六七百人,今夜冒雪歸來,心力已瘁,竟不能支持矣。”二月八日,牛莊淪陷日軍之手,清軍潰敗,晏一騎拼力突出日軍重圍。十九日,湘軍奉旨退駐錦州,命晏返京。
由于眾多原因,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了,腐朽沒落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引發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危機。難能可貴者,晏安瀾以明知自己難為而勇敢為之的愛國主義精神,為這場反侵略戰爭擔當了一份責任,成為其恩師、主帥吳清卿稱贊的“文武兼資”的人才。
一馬一仆南國行
每當戶部有事時,晏安瀾都能獨當一面。光緒廿四年秋,陰雨導致黃河在楊史口一帶決堤,洪水漫溢河北山東二十多個縣,災民遍地。十一月廿二日,光緒皇帝召見戶部尚書詢問查賑辦法,尚書溥公對曰:“皆有為有守者。”這時,戶部員外郎晏安瀾正在考察山東災后賑務,隨后即赴冀魯兩省的德州、固安、雄縣、鄭州、任丘、河間、獻縣、阜城、陵縣、臨邑、齊東、惠民、海豐、平邑、樂安等縣,通過兩個多月走村串戶地詳細調查,肯定了各縣成績,指出了存在漏報、誤報、虛報冒領賑錢等問題,嚴厲要求各地如實“依數造冊,對孤寡殘疾、極貧老婦再賑”,要求富戶“斥私財”助賑。
宣統元年(1909)五月十八日,晏安瀾又一次羸馬瘦仆踽踽行走在北京至鄭州泥濘的路上。因朝庭度支部針對“淮淅鹽綱疲敝”,特派晏及張茂炯等十員赴南方產鹽銷鹽地考察。時臨盛暑大雨洪注,其他官員視為畏途不敢動身,獨晏毅然南行。
鹽,關系到國計民生。那時,他的家鄉陜南是偏僻窮苦的山區,“斗米換斤鹽”,老百姓常吃不上鹽,也吃不起鹽。晏安瀾從事鹽務之后就思考著國裕民便之道,為此鉆研了唐代劉晏鹽法和清代于文成鹽法,并整理了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兩淮鹽綱,比較各種鹽法實施的利弊,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著出《兩淮鹽法錄要》和《沿海產鹽州縣地理志》,受到相國翁同和贊揚。朝野評述:“陜西儒官有聲績者二人,一為三原王宏祥纂《賦役全書》,一為晏安瀾纂《鹽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