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敏)“放對地方是資源,放錯地方是垃圾。”4月21日,陜西首個資源化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在鎮安縣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該縣在實現垃圾循環利用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
21日上午,記者從鎮安縣召開的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工作現場會上了解到,從去年12月份開始,鎮安縣宣傳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參與垃圾分類,并在中心集鎮、百戶以上搬遷點、旅游景區、美麗鄉村等區域,規劃建設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選址規劃工作。至目前,該縣已建成5個資源化處理點并同時投入使用。到2018年底,全縣將建90余個垃圾資源化處理站,使各類垃圾變廢為寶,真正實現城鄉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就地處理化模式,達到生活垃圾零排放。今年以來,鎮安縣在永樂、云蓋寺、回龍、青銅關、月河5個鎮辦先行試點,建起了區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逐戶投放了垃圾分類桶,配備了垃圾分類收集車,建立了完善的運行體系,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成效,達到了示范帶動作用。據悉,鎮安縣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采取PPP合作模式,總投資1.8億元,按照縣城周邊、中心鎮、大型搬遷點、美麗鄉村4個類別,逐步推進,按照“兩次四分”分類、“不落地”轉運、設施制肥利用三個步驟,開展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可回收垃圾通過回收,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有機垃圾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為有機肥,無機垃圾通過“碳化技術”加工為建筑材料添加劑,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處理目標。
目前,鎮安縣已經建成了5個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到2018年,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據介紹,每100噸的餐廚等可腐爛垃圾可生產出10噸左右的有機肥,而100噸不可腐爛垃圾只生產1噸左右的“瓷灰”,據此推算垃圾分類處理后,鎮安縣每年可從可腐爛垃圾中生產約1.5萬噸生物有機肥,供當地茶葉、魔芋、牡丹、烤煙、板栗、核桃等主導產業使用,真正把鎮安高山農產打造成“高山有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