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琳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如何在經濟發展放緩的背景下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是擺在各級黨委面前的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如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深入研究。
農民增收的現實困境
洛南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秦巴山區連片特困縣之一。2015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143個,2.68萬戶貧困戶,貧困人口8.6萬人。中央連續14年下發一號文件關注“三農”問題,期望讓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逐步邁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14年來,農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增量有限。從洛南目前發展的情況看,農民增收主要是靠非農收入,從土地上獲得的收入實際上較少,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增大;2015年洛南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是2890元,2016年洛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民人均純收入多3150元。城鄉居民收入距離逐漸拉大,也造成貧富不均、發展不平衡。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不高,商品意識、市場意識還比較薄弱,創業意識也不強;加之受勞動力市場的轉移,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民增收的步伐。
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現在是市場經濟,農民要增收,農產品必須有銷路,可是農產品銷路不暢,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一些地方農業灌溉設施嚴重遭到破壞,“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存在。還有耕作方式的落后,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對接過程中存在的“代溝”等諸多矛盾,致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不少農民認為,種地還不如出去做小工,即使按一天100元計算,也能買回一袋中糧生產的精裝面粉,夠一家子吃一陣子。再就是農業先進技術推廣滯后,跟不上農村社會的需求,廣種薄收還比較普遍。這都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新常態下農村發展的新策略
新常態要有新思維,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就應從政策、科技、資金、品牌多個方面入手。首先是繼續做好“一村一品”,發展特色農業。洛南的現狀是低水平的供給與高水平的的需求不相匹配,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大路貨多,精品名牌少;單一功能產品多,多功能產品少。洛南的核桃、烤煙、豆腐、土蜂蜜、畜牧業等遠近聞名,但都沒有形成規模態勢,始終走不出傳統的“私人作坊”格局,現在應把傳統農業融入到現代農業之中,做精、做大、做成品牌,在質量、服務和營銷策略上下功夫,這些優質的、無公害化的農產品才會走出大山,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6年,洛南創新實踐“合作社帶動、金融扶持、互幫互組”三大舉措,采取“基礎產業”+“優質資源”+“兩個保障”,“民生一體兜底”以及“示范型”“標準型”兩大模塊整村推進脫貧攻堅,綜合實施社會幫扶、互走幫扶等措施,建成18個美麗鄉村、22個新農村,全縣1.1萬戶3.8萬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24.9%下降到13%,貧困人口也由11.3萬人減少到86180人。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由偏重“輸血”走向“造血”的轉變,應是一條農民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