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場景開啟了王兀尹童年的記憶,讓她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蜂農們特別淳樸,他們用粗糙的、黝黑的手小心翼翼地割蜜時,有一種光在眼睛里閃爍。”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把事情做到極致,這在城里很少見到。王兀尹把這稱作“匠人精神”。那一瞬間,有一種久違的熱情在她心里涌動,像沉寂的冰層發出斷裂融化的轟鳴,像春雨的滋潤下種子破土而出的悸動。
回來之后,王兀尹做出了一個決定:辭職養蜂。那時,她剛畢業2年,在西安建筑院從事建筑設計工作,月薪6000余元,和男朋友已經買房買車。不出意外的話,她會很快結婚生小孩,過著旁人眼里輕松穩定的品質生活,但王兀尹并不想走上這條已經鋪設好的幸福大道。
“我的性格是偏向冒險的那種,不喜歡過朝九晚五的生活。”王兀尹說,在她心里,一直有一種不安定的感覺,現在,她知道該怎么做了。王兀尹的想法并不被家人接受,甚至一向開明的媽媽也覺得她有些沖動。辭職之前,王兀尹去找了大學時對她很好的一位老師。深入交談后,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她:你的可行性計劃做得很好,但是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和特色,云南有普洱茶,青海有黑枸杞,西藏有冬蟲夏草。你的亮點又在哪里呢?一定就能成功嗎?
王兀尹反復在心里思考老師的這番話,最終,她仍然果斷地決定離開。“年輕人應該有年輕人的樣子,趁著對生活還有熱情,想做的事就去做吧,不能讓這輩子有遺憾。我努力了,用心做了,就夠了。”王兀尹說,她在城市生活很多年,了解當下人的生活,知道人們的需求是什么,而且政府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讓她對即將做的事充滿信心。
從學習養蜂知識起步
既然決定了養蜂,就要對這個行業有充分的認識、了解。
辭職之前,王兀尹就通過網上學習、走訪蜂農等方式,知道了很多新鮮的知識。比如,蜜蜂的種類有很多,通常用來飼養采蜜的蜂是意大利蜂(意蜂)和中華蜂(中蜂)。意蜂是國外引進品種,個頭大,產蜜量高,大部分養蜂場飼養的都是意蜂。這種蜂經過人工訓養了很長時間,沒有了蜜蜂原有的野性,很多器官都已退化,比如視覺很差,飛行速度很慢,一般只采大花,不采小花。中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群種,也叫土蜂,行動敏捷,適應性強,適合在大山里飼養,以采集高寒森林野山花蜜為主,口感醇厚,波美度高,含有多種能被人體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相對來說,中蜂的產蜜量很低,一年只能割一兩次。所以,中蜂釀造的蜂蜜質量雖高于意蜂,但因其產蜜量低,養殖難度大,養殖量并不多。
在調研過程中,王兀尹得知,很多人對中蜂和意蜂并不了解,以為它們沒有區別,甚至覺得在山里放養的蜂就是土蜂,因此,他們常常花高價買回了假冒的“土蜂蜜”。
短短數月間,王兀尹就對蜂群管理、病害防治、收集蜂蜜等環節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她決定迎難而上,養殖瀕危的中華蜂。“中華蜂善于搜集零星的蜜源,春天采油菜花、紫云英、梨花、連翹;夏天采野桂花、葛根花、五味子;秋天采野菊花、金銀花。許多植物能夠繁衍下來,中華蜂功不可沒。但是,外來物種的侵襲,毀林造田、濫施農藥、環境污染等因素,使中華蜂的生存遭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對此,王兀尹覺得自己有義務加入到保護中華蜂的隊伍中來。
養蜂路上多艱辛
最初,王兀尹的4個朋友也對養蜂滿懷興趣,大家在一起,躊躇滿志,憧憬著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業團隊。然而,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他們都因各種原因退出了。對此,王兀尹很能理解,她知道,創業的過程艱難無比,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件既費功夫又費精力,努力了都不一定有結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