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規民約》——議定“土政策”共守“準法律”
“破除陳規舊俗,反對鋪張浪費,過事不超過3天,人情隨禮不得超過100元,做到不請客、不安客,酒席不超過10桌,每桌限300元,煙10元以內,酒20元以內……”在營鎮社區街道中心,居民公約躍然墻上。該居民公約一共9條、1332個字,內容涵蓋了遵紀守法、和睦鄰里、孝老愛親、村風民俗、愛護環境等多方面內容,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真正“約”出了鄉村文明新風,“約”出了人民幸福生活!
柞水縣把推行《村規民約》作為法治柞水建設的延伸和補充,把建立國家法律與民間習慣性之間的準法規范作為完善村民自治的一個重要方面。針對在“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中,各村(社區)都制定的主要是倡議性的“村民公約”的實際,重點在新修訂獎懲性的條款,并重點增加移風易俗、孝老愛親、鄰里互助、公共事務、環境衛生等相關內容。村“兩委”在廣泛征求廣大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村情現實,將學法守法、遵守社會公德、愛護環境衛生、維護社會秩序、參加公益事業、樹立文明新風、勤勞致富等內容作為重點來制定村規民約,做到簡潔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形成“一村一策”。讓大家來相互監督,讓更多的村民愿意改變習慣,讓集體觀念“老樹發新芽”,形成“我制定,我簽字,我承諾,我執行”的良好氛圍,讓“土政策”成為村民心中的“準法律”,成為村民自治和依法治縣的生動實踐。
《道德評議會》——評說真善美議出大和諧
柞水縣在“道德評議會”的建設當中,以村(社區)為單位,由群眾推選老黨員、老干部、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鄉賢”組成道德評議委員會,主持本村“道德評議”工作。探索推行的“道德評議日”制度,每個季度固定一天為“道德評議日”,每次評議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確定孝老敬老、賭博風氣、環境衛生等一個主題,不但選出了先進典型,也評出后進群眾,并積極督促其改進,徹底轉變了他的錯誤認識,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德治、法治與村民自治得到很好融合。
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把道德深深刻在心里,轉化為向上向善的原動力。勇于“評優”讓更多人都來傳頌好人事跡,形成人人爭當好人模范的氛圍。敢于“揭丑”讓失德之人的良心受到譴責,為失德行為付出代價。柞水縣建立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一致社會制度,營造自我利益追求與道德信仰的融洽關系,構建一種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的良性機制。截至2016年底,共有9人榮登“陜西好人榜”,2人被評為“中國好人”,1人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8人被評為商洛市第五屆道德模范及提名獎。模范好人把道德的魅力和感召力發揮到極大值,德福統一、倫理權威、善惡因果成為群眾主流的價值取向,厚養薄葬、移風易俗的新觀念逐漸扎根。
《紅白理事會》——給“送禮”立規為“待客”減壓
去年下梁鎮石甕社區五組張元寶嫁女,在紅白理事會的指導下,本人提前在大門口張貼承諾書,告知鄰居百客收禮不超過100元,自己也不鋪張浪費;社區理事會派人在禮房現場監督執行,事后縣文明辦、民政部門還頒發了“移風易俗”獎。張元寶高興地說,“這次嫁女子禮金雖少收近萬元,但支出卻節約了近2萬元,最關鍵是以后誰家過事,我送禮的負擔也減輕了。”
去年以來,柞水縣針對柞水城鄉群眾生活成本高、人情消費高、隨禮金額高的“三高”特點,按照“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的原則,狠剎“紅白事”大操大辦等不正之風,著力給人情松綁、給高消費降壓。縣文明委在全縣范圍內發出倡導,劃定100元禮金“紅線”和待客標準“底線”。在每個行政村成立紅白理事會,給喜事、喪事立標尺,嚴格控制參與人數和招待費用,全面推進移風易俗新風尚。該縣采取政府牽頭、干部帶頭的辦法,要求各村以“村兩委會”為主導,理事會成員必須讓村內德高望重、熱心服務的“鄉賢都管”領頭,就紅白事的操辦反復征求村民意見,形成大家認同的章程,并寫進村規民約,讓群眾在主動參與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既讓村規民約合乎事情存在的道理,又契合群眾的價值共識,新規新風才立得住、推得開、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