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城周綠化工程連續報道之四
本報記者 趙有良 汪 锳 劉 婷
一條條白色的塑料管像伏在山脊上的“小白龍”,“龍嘴”挨著水井,“龍身”貼著山坡,電機嗡嗡作響,幾萬棵樹苗喝上了來自山腳的清水。這是城周綠化工程引水上山造林現場的一幕。
植樹造林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水的制約。山高坡陡,土層貧瘠,不利的地理環境,加上易旱的天氣狀況,是導致植樹造林難度大、后期成效鞏固難。為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前些年,我市大力實施植樹造林工程,建設生態屏障,然而,還未最終成林的苗木遇到干旱天氣時,就很可能因缺水而死亡,從而出現“造林不見林”的情況。
去年秋季啟動的城周綠化工程,突出對城區直觀坡面第一層山脊線以內可視范圍的全部荒山、陡坡耕地實施造林綠化,規劃城周綠化面積10460畝,其中荒山造林6655畝。這一次,在打通道路瓶頸后,施工小組并沒有急著栽樹,而是尋求解決引水上山的辦法。“用遠水解近渴”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從林業工作者腦海中冒出來,他們想讓山腳下的水爬上山為林木解渴。他們邀請水利部門的專業人員實地勘查后,決定先引水上山,再動手栽樹。“在山下找到有充足水源的地方掘井,然后用水泵把水抽到半坡上,之后再用電機帶動進行二級轉換,將水引上山頂,山頂上較為平坦的地方提前已經修好了儲水的蓄水池。”在蟒龍峪、龍鳳山、西施坡三面造林山體上,一道道水管爬上了山頂,澆灌滋潤著山坡上新栽植的幼苗,連片綿延起伏的油松,在溝溝岔岔,噴青吐綠。
“我們的原則是水不到位決不栽樹,真正做綠化的人是不能靠天吃飯的,要確保成活率必須把水澆足澆實。”在龍鳳山半山坡,工作人員手指著遠處說:“在大趙峪河道建成了兩個水泵站,然后沿山坡鋪設了6000米的6公分粗的水管,才把水引上來。”河水順著白色的輸水管道,鋪展在山峁,兩個年輕的小伙子正手持水管,給一株株剛剛栽植的新苗澆水。“一栽就澆,定跟水要澆透,這樣易成活。”旁邊的技術員一邊查看水量一邊說。沿著新修的生產便道,來到山頂較為平坦處,是一個大型的蓄水池,池子里裝滿了水,池底和四壁都覆蓋著厚厚的藍色塑料布,四周固定,上面用重物壓好,防止滲水。“山上共修筑了5個蓄水池,每個池子容量為200立方,抽上來的水先儲在蓄水池里,以確保隨時能給新栽的苗子供上水。”
市城周綠化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鑒于山高坡陡、綠化區域面積較大這種情況,使用運水車輛拉水,或是由人工擔水上山都不理想,我們將造林地納入‘灌溉地’管理,在林區內建水池鋪水管,通過海拔低處水源的共享,引水上山灌溉林地。”截至目前,引水上山基本覆蓋了植樹造林片區的需求。有了水,就會有生命。丹南片區負責人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悅:“你們看,那邊的山梁上,一片連著一片的,就是剛栽植的新樹,山上有了噴灌,所栽苗木不再有缺水之憂,樹的成活率也很高,再過兩年來看,那時將會枝葉繁茂看不見地面。”
據了解,在城周綠化工程中,市城周綠化辦為每個作業區確定了一個市直林業事業單位包抓指導服務工作,配備一名林業工程技術人員,實行一對一的工程監理,全程跟蹤服務指導。工程實施中,嚴把工程實施種苗關、栽植關、澆水關等,先后動用遠程水泵26臺,鋪設起長度2萬多米輸水管道,將山腳的水引上陡直的山地。“我們都是簽了合同的,85%以下的成活率都屬于不合格造林,所以一個環節也馬虎不得。”蟒龍峪片區的田姓負責人說。
大趙峪桃源村里的一座山頭有一處廢棄的采石場,經過開采的山體裸露在外的石頭猶如白花花的肌膚。對采石場的整治、恢復也在本次綠化造林規劃范圍內。記者走近一看,不禁為眼前的場景所震撼,規格一致的魚鱗坑全部用磚塊和泥沙壘砌而成,側柏已在魚鱗坑中頑強地扎下了根,枝條迎著寒風舒展開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以往處于郊區的采石場,漸漸成了市區的一部分。任由其存在,既不安全,又有礙觀瞻。這些‘城市傷疤’的存在,與城市定位格格不入,所以要改造綠化。”在這里搞綠化的山陽縣天竺山林場負責人朱元隆說,在這里栽樹是最艱難的,那刀砍過似的山坡,看著都覺得危險,工人要把紅磚和砂漿一袋袋背上去,然后把土一筐筐擔上去,坑修好了、樹栽上了,再提水澆灌,一手扶在石壁上,一手提著水桶小心翼翼地爬上去,生怕搖晃將水灑出來了。盡管如此,如今山坡上已經是盎然的綠意,沿著山體的溝、梁到處涌動著無邊的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