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侯占良 圖/葉書有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丹江兩岸的紫荊花迎風怒放,搖曳多姿。許多游客舉家來到紫荊樹下,追尋一個傳說,一個講述“家和萬事興”“仁義禮智信”的美麗傳說。
這些,緣于一臺戲,一臺新編六幕商洛花鼓戲《紫荊樹下》。
說商州事,演繹商州風情
新編商洛花鼓戲《紫荊樹下》,2013年由商州區文化館組織創作,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修改定稿,被省委宣傳部列為2015年文化扶持項目,2016年6月正式由商洛山花藝術團組織排演。
該劇以流傳在商州的民間故事《三賢哭荊》為素材創作。紫荊村的田家三兄弟父母早逝,大哥田忠仁將兩個弟弟撫養成人,家業興旺,和睦相處。三媳婦秋梅受西門柳氏唆使,看到大哥有病,想分家過自己的小日子,但因“紫荊不死,不能分家”的祖訓難以如愿。為達目的,她千方百計弄死了象征家庭團圓的紫荊樹,大哥被逼無奈答應分家。不料分家后,秋梅將地產輸給了西門柳氏,光景一落千丈。秋梅后悔不迭,兄弟仨抱著紫荊樹傷心痛哭,此情此景感動了天地,紫荊樹死而復生,兄弟仨又和好如初。知府聞聽此事,賜“紫荊三賢”匾額以示嘉獎……
該劇采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編創手法,著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間大愛,充分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商州民俗文化(如商州皮影戲、東龍山狗娃咪、商州藍印花布等),故事情節平中見奇,看點突出,感人至深。有評論家認為:“《紫荊樹下》是鄉村倫理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它以嚴峻而溫存的姿態和面孔發出一聲對鄉土文明的呼喚和吶喊,唱響了一曲詠頌民族美好精神的贊歌……”
9月28日,精心打磨了4個多月的《紫荊樹下》在商洛市影劇院正式彩排,不知從哪里得到信息的觀眾涌滿劇場,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不少老人看得淚流滿面,不能自抑……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一臺戲的精采呈現,離不開整個團隊的艱辛和努力,《紫荊樹下》亦然。該劇導演徐小強,是國家一級導演兼編劇,其“業嚴”更是聞名圈內。徐導年過七旬,身患糖尿病,每小時吃一次餅干維持體能,導戲時不允許演員一招一式、一顰一笑有絲毫的瑕疵。戲里,大媳婦打三媳婦的一個動作,為達到愛中有恨恨中有愛的效果,揮打不下10次。“福壽爺”雖然是個小角色,總共只有兩句臺詞,但為了演出質量,徐導先后換了11個人。演皮影的娃娃也換了好幾茬。
作曲辛書善乃商洛花鼓傳承人,國家一級作曲。76歲高齡的他亦患有糖尿病,和徐導一樣以餅干為食,酷暑天堅持教唱、練樂。
“男一號”李東橋,二度梅花獎得主,素有“秦腔王子”之稱,譽滿國內。每次排練,其嚴于律已、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讓同臺的青年演員充分感受到“戲大于天”的演藝真諦。排練期間,李東橋去北京開會,回到西安家門未進便直奔商州;到銅川開會,當晚從商州出發,開完會即刻開車返商,凌晨3點多上床稍睡,一大早準時參加排練。戲里三兄弟跪拜紫荊樹的表演,贏得了廣大戲迷經久不息的掌聲,可是鮮有人知,50多歲體形偏胖的李東橋堅持不戴護膝,大熱天里一遍又一遍地在為青年演員們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