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李小龍 王 濤)每年4至6月,在商山洛水間總會活躍著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以蜜蜂為伴,他們追逐著花期過日子,他們就是來自外地的養蜂人。

每天早晨,朱曉冬都會給蜜蜂做例行檢查。
槐花引來養蜂人
5月6日,記者驅車沿312國道向西行駛,一路上每隔幾公里就會看到,一頂帳篷、一排排蜂箱、漫天飛舞的蜜蜂以及養蜂人的身影。車子剛過麻街嶺隧道,我們就看到路邊的槐樹下,有兩個人正在蜂箱間忙碌著,便走上前去,想近距離探訪一下養蜂人的生活。
在搭建的簡易帳篷附近,上百個蜂箱整齊地排列著,周邊有很多香氣四溢的洋槐花。見有人來,正在勞動的一名養蜂人向我們打起招呼。
“我們大都在五一前后來到商洛,有河南的、湖北的、四川的。”養蜂人朱曉冬告訴記者,他是湖北荊州人,今年46歲,結婚不久就跟著妻弟、姑父學會了養蜂,從事這一行有十多年了。朱曉冬說,他們一般會在商洛待半個月,等槐花花期過了就會離開,前往甘肅慶陽,追趕柑橘的花期。
記者在朱曉冬搭建的簡易帳篷內看到,幾平方米的空間里,有一張床和一臺小電視,門口擺放著一桶桶蜂蜜。邊上還停放著一輛摩托車,養著一只雞,一臺太陽能發電設備。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再有就是一些做飯的簡單炊具。“天氣好,蜜蜂忙著采蜜,我們就要忙著收蜜。”朱曉冬說,晚上了輕松點。
與蜜蜂近距離接觸
在得知來意后,朱曉冬遞上兩頂帶著紗網的帽子,自己卻什么也沒戴,帶領我們走向蜂箱。“這個還是你戴吧,我們就不進去了,你不戴小心蜇著了。”看著那密密麻麻的蜜蜂,記者心里還是挺害怕的,因為小時候被蜜蜂蜇過,那個疼痛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朱曉冬安扎在商州麻街的養蜂場
“沒事,我不戴,一般情況下,動作輕點,它們不會蜇人的,除非你惹了它。”朱曉冬就這樣沒帶任何防護措施,將我們帶進了蜜蜂的世界。
透過紗網,我們看到朱曉冬首先打開蜂箱的蓋子,從露出的蜂箱里取出蜂皮,仔細的看著上面的蜜蜂。“每天早上,都要先檢查一下里面有沒有病、傷、死掉的蜜蜂。”朱曉冬邊干活邊說,不時的有蜜蜂落在他的頭上、臉上,卻一點事也沒有,這時我們的膽子也大了起來,也掀起了帽子邊垂下的紗網,一會就有蜜蜂落到我們的臉上、胳膊上,感覺癢癢的。“可以點一支煙,蜜蜂怕煙。”看到我們還有點害怕的樣子,朱曉冬說道。
趕著花期奔波各地
一年里大半年都是在外漂泊,哪里有花就趕往哪里,這就是養蜂人的生活狀態。“養蜂人都有自己的采蜜路線。”朱曉冬說,每年根據季節的變化、氣候環境的變化,養蜂人都要奔波在全國各地追趕花期。“我們從4月份開始離家,先到河南南陽,再到陜西商洛,然后甘肅慶陽,再去南方一些地方。”朱曉冬說,一般是4月離家,追著油菜花、槐花、甘菊花、紫云英花,8月份回家,但有時要趕茶花的花期,就直到11月才回家。
一年下來,要輾轉好幾個省份,也就代表著一年要搬五六次家。朱曉冬說,搬家其實是最累的,必須要趕夜路,因為蜜蜂晚上回蜂箱,白天出去采蜜,如果白天趕路,蜜蜂會損失很多,所以必須在第二天天亮安頓好下一個蜂場。“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養蜂人最大的任務就是放蜂采蜜,所以無論是天涯海角,只要有花兒盛開的地方,就會有養蜂人的身影。”朱曉冬笑著說,所以走到哪里,就把家帶到哪里。“你看,我們還養了一只母雞,有它給我們下蛋吃。”朱曉冬指著拴在帳篷邊上正在吃草的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