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
商洛日報——商洛之窗訊 記者 李小龍 張瑞 方方
丹鳳“高臺芯子”是社火的一種獨特形式,趨向于民間雜技藝術,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曾被評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芯子藝術從原來的繁榮陷入低谷。12月3日,我們來到丹鳳縣文化館,專程采訪了丹鳳縣“高臺芯子”現任傳承人楊玉山老人,向他詳細了解了這一民間藝術。
據當地資料記載和楊玉山老人講述,丹鳳縣前身是古龍駒寨,地接秦楚,水趨襄漢,陸入秦晉,是聞名于世的水陸交通要塞,商賈云集,幫會眾多,每年都有幫會慶典活動10多次,尤為重大的當屬船幫廟會,除唱戲外,主要就是芯子表演。丹鳳芯子,發萌于宋、元曲劇,興于明,盛于清,紅火于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解放初期,丹鳳芯子藝術得到了極大發展,是其活動規模、扮裝技巧、表演形式的一個大飛躍階段。
丹鳳芯子以鋼、木、竹、繩等材料構作內架,其外以花布、錦綢及彩紙作圍飾,內架芯桿為全臺芯子的承重脊骨,芯桿的上端部位及枝桿是用作裹系演員的,扮演者多選當地漂亮靈巧的童男稚女,依據節目內容,著以古今劇裝,精心打扮,組成驚險離奇、玄妙優美的藝術造型,以聲、形動態的表演方式,或沿街走巷,或匯聚廣場并伴以旗牌、社火、鑼鼓弦笙以及龍舞獅躍。
丹鳳高臺芯子,本身是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只是在懸和妙上有特殊的表達方式,懸指的是在人們看到不可想象的表演場面,妙指的是在人們看不到的力學支點上進行巧妙偽裝。在這兩方面,出現了“背芯子”“抬芯子”“挑芯子”等地域特色比較明顯的表達形式。近年來,隨著新型材料及科技手段的利用,丹鳳芯子已由傳統的平臺芯子向高臺芯子發展,經民間藝人的挖掘創新,多次民間匯演,相繼出現了車輛高臺芯子、并臺高臺芯子、轉軸高臺芯子、船艇高臺芯子,更有三層、四層的超高臺芯子,懸險亮麗,盡顯絕技,讓人看得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高臺芯子傳承人楊玉山老人在談到丹鳳高臺芯子時一臉的興奮。楊玉山說,他8歲開始接觸芯子,12歲時就跟著父輩們學芯子打下手,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喜愛這門民間藝術。
談到芯子的發展,楊玉山說,芯子本身是一門民間依靠拜師學藝的技術活,以前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解放以前都是有錢人和地主家過事時才請人表演高臺芯子,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是高臺芯子大繁榮期,那時候有很多“斗芯”的表演,老百姓非常喜歡。但隨著經濟大發展,人們都以掙錢為根本,年輕人學的少了,組織的表演也少了,芯子發展進入低谷期。“我們年輕時是偷著跟著老人學,現在給年輕人倒貼錢都不愿意學,以前小孩子要上芯子都要家長求著說情才讓上,現在讓人家的孩子上芯子,還要求孩子的家長,有時還要掏錢。”楊玉山說,年輕人不愿學,主要原因是此技術不能養家糊口,但沒有年輕人,年長者卻抬不動芯子,導致藝人年齡老化,再加上年輕人長期在外打工,不能參加傳統文化活動,“芯子”藝術已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芯子表演是“臺下幾小時,臺上幾分鐘”,主要在于前期的創作、制作、裝扮、準備,表演只是那幾分鐘的事。
楊玉山說,近年來,縣上為保護和發展“高臺芯子”做了很多工作,特別是今年以來,先后組織走訪了幾十位芯子的老藝人,發掘了很多種形式的芯子,制作了16臺芯桿。“高臺芯子”先后參加了中國西部二交會民間藝術表演、神州世紀游民間藝術表演、央視的《今日點擊》春節特別節目《正月臘月》拍攝、秦嶺文化旅游節展演、西安大唐西市展演、2012年陜西省非遺展演、2013年陜西省第三屆農民文化藝術節展演、2014丹鳳縣棣花文化旅游景區開園藝術展演,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全省乃至全國展示了高臺芯子的獨特魅力。目前,丹鳳高臺芯子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我們即將采訪結束時,楊玉山嘆息地說,現在芯子的保護和發展,主要缺乏展示平臺場地、專業人才以及足夠的活動經費。他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芯子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芯子、領略芯子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