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縣采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一起上,點、片、帶、網有機結合,山、水、田、路、渠立體綠化,逐小班、逐地塊、逐山頭、逐流域實施造林綠化,實現了由過去零敲碎打、花花點點分散造林向大規模、高標準工程造林的歷史性轉變。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年滿11歲的中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年義務植樹3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的要求,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積極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組織動員干部群眾主動參加植樹造林、綠化美化商南活動,大力營造“青年林”“三八林”“公仆林”等紀念林,全縣造林綠化成效顯著。
如今,商南的山越來越綠,河水變得越來越清,各條流域水量在逐漸增加。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治理達到95%以上,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結構穩定、優質高效的生態體系。
丹江流域污染防治:為北京輸送純凈水
讓北京喝上干凈純潔的丹江水,是商南24萬人民的心愿和情意。
為此,商南縣制定了《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3年至2016年,將投入1.6億元用于轄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企業污染防治、養殖業污染整治、環境監管、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和水環境保護。重點治理丹江干流、一級支流、沿江沿河工業集中區和工業企業、畜禽養殖業、城鎮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突出重點,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綜合防治。治理范圍為丹江干流商南段及其支流,涉及13個鎮。
從去年開始,縣政府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丹江污染防治工作,并給縣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和丹江污染防治辦公室每年列支專項經費100萬元,給各鎮環保站列支專項經費5萬元,為各鎮組建了鎮村保潔隊伍,由財政供養保潔員506名,確保了全縣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到位、資金到位、人員到位,形成了“政府領導、部門負責、環保監督、企業治理、輿論宣傳、公眾參與”的環保工作新局面。
縣人大常委會每年都要牽頭開展“環保世紀行”活動,對城鄉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勒令整改。
該縣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強力限制和壓縮高消耗、重污染企業落戶商南。對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對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企業堅決關停。加強環境監管,對全縣一江五河6條流域、5個重點行業、7類環境違法問題進行查處。嚴禁在丹江沿岸開礦取石和設置排污口。合理劃分各鎮的限養區和禁養區,對丹江及主要支流沿岸500米以內的養殖企業限期搬遷和關閉。對全縣157戶規模養殖場實行干濕分離和無害化處理,為規模養殖戶配備抽糞排污車80余輛。完成4條主要街道的污水管網改造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管網5.42公里,對“七溝一河”34個排污口進行整治,將生活污水全部引入城區污水主管網,使縣污水處理廠日收集污水達到7000多噸。
去年以來,縣上先后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建垃圾屋45個,修垃圾池452個,統一購置了一批環衛車輛和垃圾箱分配到鎮、村,形成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對基礎條件好的鎮村實行“四改三建”和“三化”工程,鼓勵群眾使用沼氣、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生活污染。
還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出動17283人次,車輛2916臺,清理亂堆8002.2噸,疏通河道164.95千米,整治亂采亂挖115處,清掃道路1626.7平方米,店外經營整治935家,拆除亂搭亂建215座,工礦企業整治41家,畜禽養殖整治138家,改造圈廁3840個,城鄉環境整治工作實現了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
目前在商南縣,丹江、縣河、富水河、清油河、滔河等5大河流水質全部達到國家功能區劃標準,丹江出陜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國家II類水環境標準,城區及各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轄區環境安全處于可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