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宋 偉 孫傳卿)丹江是商洛的母親河,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之一。如何保護我們的母親河,從而為南水北調做貢獻?作為丹江離開陜西的“最后一道關口”的商南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丹江流域大力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造林綠化、生態農業建設、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城鎮化建設等,使丹江的防洪功能大大增強,流域內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丹江水質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進一步美化,促進了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商南縣不辱“一江清水供京津”的偉大歷史使命,為南水北調呈上了一份精彩答卷。
“丹治”工程:確保母親河青春永駐
2007年,國家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項目一啟動,商南縣委、縣政府立刻將該工程列為全縣重點項目。下達的治理目標:29條流域,558平方公里,不能留一個死角。要實實在在達到治理一條流域,建設一個示范基地,培育一個支柱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國家工程目的。
在項目規劃上,商南縣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流域為單元,以坡改梯為主攻方向,在路邊及村鎮‘四旁’實施林果建園,擴大核桃、板栗、茶葉、中藥材等傳統特色產業規模,將山、水、林、田、路、村納入綜合治理”的科學的工程藍圖。
在項目治理上,商南縣“五箭齊發”:要求以坡改梯、封溝固壩、水系配套、道路平整、河堤整修為重點的“工程措施”,以造林、種草為重點的“生物措施”,以圍欄護山、能源替代為重點的“生態修復措施”,以“大干大支持”和“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為重點的“水保政策措施”,以移民搬遷、良種補貼、沼氣項目補貼、退耕還林為重點的“惠農措施”,這五大舉措混合實施,齊頭并進。實現水源要涵養,水質要提升,項目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水準有質的提升的目標。今天,在商南縣境內的滬陜高速、312國道、鐵路兩旁,隨處都能看到“丹治”工程給當地老百姓帶來的變化。
商南人將“丹治一期工程”這盤棋下得精彩紛呈:已全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58平方公里。年攔蓄徑流增加651萬立方米,年攔蓄泥沙285萬噸,侵蝕總量減少54%;基本農田的質量和數量大面積增加,已由治理前的57285畝增加到81260畝;項目區內農業總產值由治理前的28628萬元增加到40628萬元;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65%增加到87%。項目區經濟社會發展已開始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綠色商南”建設:為丹江制造新鮮血液
小河有水大河滿。一棵樹就是一個小水管,一片林就是一個小水庫,植樹造林對保持水土、涵養水分、增加丹江水量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2年5月24日,商南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作出了《關于加快綠色商南建設的決定》。《決定》充分反映了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生態美”的精神以及省政府關于建設“千里綠色長廊”的號召。要求將綠色商南建設任務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縣政府每年要向縣人大常委會專題匯報綠色商南建設工作情況,屆滿時要向人民代表大會作出報告。
關乎可持續發展的這份《決定》是生態宣言和行動綱領。商南縣將“綠色商南”建設與“秦嶺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建設、林業發展工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城鄉綠道建設結合起來,以滬陜高速、西合鐵路、312國道為主軸,以“一江五河”沿岸為主線,以退耕還林、天保工程、長防林工程和千里綠色長廊等工程為載體,大力實施城周綠化美化、綠色長廊建設、綠色家園、水岸綠化、景區景點綠化等城鄉造林工程,打造生態秀美的綠色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