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香包映佳節(jié)
每逢端午佳節(jié),市區(qū)文化廣場可謂是最熱鬧的所在。圍繞一棵蔥郁的古樹,今年自農(nóng)歷4月15日左右小販們便搭起了貨架,遠遠望去火紅一片,美不勝收。貨架上十二生肖香包、福字香包、龍鳳呈祥掛件、雙魚掛件等琳瑯滿目,令人愛不釋手。今年40多歲的李芳霞是在此售賣香包的小販之一,端午時節(jié)在此擺攤已經(jīng)足足有15年了。“我剛在這擺攤時才只有五六家,現(xiàn)在都發(fā)展到二十多家了。而且香包的樣子也根據(jù)時代需要不停地變化哩。”李芳霞邊熱情地招呼客人一邊向記者介紹到:“像大人給娃買的,大多數(shù)要得就是十二生肖,圖個吉祥;開車的要得都是出入平安;情侶們來買得多數(shù)是手上帶的,也有掛件?,F(xiàn)在機器做出來的這些工藝品確實精致。”“你看這光頭強的香包做得多精致,這是今年新出的樣子呢。”李芳霞隔壁的商販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她的香包,“那邊掛的是熊大,還有這個花苞香包都是新的,這些都賣得挺快的。”
記者發(fā)現(xiàn),在眾多的小販中,今年70歲的楊奶奶顯得很與眾不同。因為在她的貨架上擺的基本都是自己手工制成的香包。“前些年,街上賣的香包都是婦女們自己做的。每年一過端午,做下的香包賣得差不多了,我就要準備下一年端午的香包了,要不然不夠賣。”楊奶奶說,“那個時候人稀罕香包,尤其是農(nóng)村,到了端午必然要給娃娃買香包。主要是因為香包里的蒼術能遮汗氣,還有雄黃能驅(qū)蚊蟲。但是現(xiàn)在人的生活條件好了,不是很稀罕這了,就是買下玩哩。”楊奶奶還告訴記者,她的手工香包生意明顯不如那些賣相良好的機器制作的香包。“人家那看著好看,到底賣得快。我進下的布還能做3年,做完了我就不做啦。”楊奶奶一邊飛針走線制作一只布兔子,一邊感慨道。
商州城里粽飄香
吃食是節(jié)日里永恒的主題。端午未至,粽已飄香,還沒等到農(nóng)歷五月初五,州城的市民已經(jīng)開始期待起那陣陣的粽葉飄香,或買來別人包的解饞,或自己買葉子和糯米制作,或購買包裝精美的粽子禮盒送人,從市井小巷到大型商場,粽子是端午節(jié)當之無愧的主角。
端午節(jié)前半個月,老馬家清真食府的馬成便開始為籌備端午節(jié)做準備,粽子、油糕、綠豆糕都是端午節(jié)的主打食品。胡師傅是他雇了多年的粽子師傅,店里售賣的粽子皆出自他手。只見胡師傅左手碼起五六片羽葉,輕手一挽,右手抄起事先泡好的糯米塞滿葉心,再用葉子包裹著糯米轉(zhuǎn)兩下,馬蓮草一綁,一只四角粽子就做成了。“胡師傅是咱這的熟練工,手快,包出的粽子既好看又均勻,賣相好。”馬成說,胡師傅一天能包200斤糯米,但還是供不應求,早上不過10點,當天的粽子就會售罄。家住通江路的劉先生一大早便去預定端午當天的粽子,卻被告知就連初四的都預訂完了,只能預定初三的了,劉先生趕忙掏了140元錢預定了70個粽子:“我一家人都愛吃粽子,但平時工作太忙沒功夫包,老馬家的粽子我年年買,個大、軟糯,貨真價實。”
不像老馬家只在端午前后賣粽子,王塬村三組的李芳娥常年都在栲膠廠門口賣粽子。“我賣粽子都十來年了,從最開始兩毛錢一個賣到現(xiàn)在一塊五一個,平時一天能賣二三百個。”兩個竹籠、三五個磁碟、一罐白糖,這就是李芳娥的粽子攤。由于常年洗粽葉、包粽子,李芳娥的雙手都被染成了類似粽葉的褐色。臨近端午,李芳娥的粽子賣得異常快,早上六點到八點,短短兩個小時她的近兩千個粽子便被食客搶購一空。“快過節(jié)了,基本上人一買就是幾十個,我專門雇了3個人給我包粽子,要不然根本不夠賣。”李芳娥說,因為要給工人付工錢,李芳娥便把粽子的價錢由原來的一塊錢調(diào)整到一塊五。“她的粽子是用純糯米和四季豆包的,味道很傳統(tǒng)也很正宗,價也比西邊便宜,我隔幾天就過來吃。”在旁邊一家建筑工地看門的閆大爺邊吃粽子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