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長何鄧在包扶的貧困戶王順學家結親扶貧 (趙有良 攝)

黨總支書記牛建宏在彭桂發家了解致貧原因
商洛日報訊(文/圖 記者 左 京 吉文艷)5月21日一大早,伴著和煦的陽光,商洛日報社黨總支書記牛建宏帶領十余名編輯記者,攜帶《商山新記》《宜居商洛》等50余本文化書籍,踏上前往商南縣試馬鎮荊家河村的路途。這是商洛日報社貫徹市委、市政府“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第三批干部前往扶貧點入戶調查。5月24日,社長何鄧帶領編采人員深入荊家河村調研,并為商洛日報記者實踐基地掛牌。至此,商洛日報社包村扶貧第一階段入戶摸底調研工作全面完成。整個第一階段的扶貧工作過程中,35名干部懷揣一份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真心,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地頭,與結對群眾交心攀親,細致了解結對群眾家庭困難原因,急群眾之所急,謀劃脫貧致富方案,譜寫了一曲農家小院尋窮根的和諧之曲。據了解,我社35名干部共包扶荊家河村63戶貧困戶。
因病致貧
社長何鄧包扶的王順學、總編緝劉少鴻包扶的楊家龍、副社長孫志潮包扶的陳德亮等家庭,均是因病而致貧。在全村63戶貧困家庭中,因病致貧家庭占到了一半以上。通過調研,社長何鄧、總編緝劉少鴻說,這些因病致貧戶,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治好病,通過醫保、救助等渠道減輕看病負擔,然后再幫忙尋找合適的致富項目,達到徹底脫貧致富。
“五組村民彭桂發生活確實困難,讓人看了心酸。”編輯汪锳動容地講道。汪锳包扶的村民彭桂發今年56歲,幾年前因高血壓引發中風,彭桂發的老伴已經過世,年僅25歲的兒子只好遠赴他鄉打工,以支撐父親的醫藥及生活費用。“我一年住院最少都得三四次,更不說買各種藥得花的錢。實實是拖累了我娃了,還不知道娃啥時候能娶上媳婦。”彭桂發擔憂地講道。
記者馬澤平包扶的八組村民區建良今年65歲,由于長期患病,加上日漸年邁,家庭無收入來源,生活貧苦。見到包扶干部到家里來了,老人顯得十分高興,拉著馬澤平問道:“能不能幫我聯系把門前的這一段護坡給咱修一下,就給我解決大問題咧。”馬澤平給老人承諾說:“一定盡最大努力協調好這個事,開工的時候我給你資助300塊錢買水泥。”
殘疾致貧
黨總支書記牛建宏包扶的七組村民張代成今年54歲,家中共有6口人。張代成的老伴說:“本來家里的光景還能過得去,但誰知道突然就遭了禍。”2012年張代成去天津打工時,一次突發事故中他不幸失去了右臂。張代成的大兒子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兩口子為兒子治病本就花費不小,張代成出事后,家庭的頂梁柱突然垮掉,一家人為生計愁眉不展。“感謝你們包扶干部,我想如果能找個合適我干的事,有了收入,日子可能就好過了。”
紀檢組長李思杰包扶的六組村民李春學與張代成的情況很類似。今年47歲的李春學突遇一場車禍,家庭由此致貧。中年的他們上有老下有小,身負養家的重擔,極其渴望早日脫貧致富,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無技致貧
專刊部主任唐淑君包扶的八組村民范進南是一名老黨員,曾任荊家河村支部書記多年。今年62歲的范進南家里共有5口人。按常理說老人任村干部多年,應該可以安度晚年。但是范進南的家庭也掙扎在貧困線上,令他憂愁不已。“我年輕的時候當村干部,村里的事情多,根本不可能脫開身像其他村民一樣出去掙錢。到年齡大了,沒有學下技術,也沒有積攢下人脈,沒有啥致富能力呀。加上村干部的補貼很少,年輕時沒有給家里攢下錢。現在我身體不好,已經沒有勞動能力了,還要吃藥打針。”范進南說,據他了解,周圍村子的一些老村干部和他情況相同的人不在少數,老村干部無技術返貧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