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見習記者 董 楠 實習生 柯 巖)自從19年前,兒子王冬患腫瘤成為“植物人”之后,照料兒子的生活起居就成了劉竹杏全部的生活。給兒子洗臉、翻身、按摩、換尿布、擦身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已經六十多歲的劉竹杏一直這樣悉心照料著兒子。
支持兒子去圓夢
5月8日,記者來到商洛醫院家屬院,劉竹杏正用她長滿老繭而柔情的雙手,為坐在床前的兒子王冬按摩。長期的勞神操心,她堅毅的神情中透出一些疲憊。“我娃叫王冬,小名叫毛毛。打小就立志一定要當軍人。”劉竹杏的雙眼望向遠方,她掃了一眼家徒四壁的小屋說。
1991年,王冬小學畢業后想去武術學校學武術,劉竹杏覺得武術是傳統文化,是一門藝術,既然兒子喜歡,就讓他追隨自己的意愿,去了河南登封少林寺武術學院。
1993年11月王冬學成歸來,回家后便去了學校輔導武術學生。一天,正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個人沖他喊著:“小鬼,你過來,你愿意當兵不?”突如其來的幸福砸到王冬頭上,那人看他有點發愣接著說:“你回去和你家長商量,同意了就到軍區招待所找我。”后來才知道原來這人是咸陽武警一支隊來的征兵人員。這是一次機會,錯過了可能就沒有了。”劉竹杏說:“這是兒子的夢想,我支持兒子。為他送行那天,天上飄著雪花,他的鼻子凍得跟胸前的大紅花一樣紅彤彤的,卻說什么也不要我們給他買東西。”說到這,劉竹杏的眼眶又泛紅了。“孩子在部隊表現一直很好,不僅是班長,還常常被派出去給其他單位的管理人員培訓,這些還是出事后住院期間來看望他的戰友們說的。”
兒子變成植物人
在當兵的兩年時間里,王冬從來沒回過家。一疊厚厚的書信成了他與媽媽訴說思念的唯一寄托。1995年的一天,劉竹杏收到兒子的來信,這次兒子除了匯報在部隊的訓練情況之外,第一次提到自己的視力好像沒有以前好了,打靶訓練成績不及格。
在劉竹杏的記憶中,兒子的視力一直很好,怎么會突然出現視力下降,作為母親又是一名醫生的劉竹杏開始擔心起來。在后來的幾封信中,兒子提到自己的眼睛出現紅腫、發癢,頭也經常疼痛,影響正常訓練。心急如焚的劉竹杏給部隊發了三封電報,希望能讓兒子回來做個系統檢查。沒過多久,病情惡化,被送往陜西武警總隊醫院治療,并被確診為顱內腫瘤,住院一周后就實施了開顱手術。遺憾的是,手術沒有想象中成功。“我怎么也沒有想到,前一天還騎車帶我逛大雁塔的兒子,第二天就成了植物人。”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劉竹杏為了照顧兒子,丟下了醫院的工作,家中的生活也每況愈下。看著兒子王冬躺在病床上,十二年來,劉竹杏盡管哭干了眼淚,還是不放棄希望,每一回她總是努力地逗著兒子說話,希望兒子給她一點回應。
獨自扛起重任
2000年劉竹杏與丈夫離婚后,丈夫帶走了部隊給予兒子的傷殘補助,軍齡津貼。無奈之下,劉竹杏只能一人挑起照顧兒子的重擔。擦澡、翻身、喂食等全由她一人打理。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劉竹杏曾一度帶著兒子流落西安街頭。當年5月劉竹杏帶著兒子回到商洛,為兒子接大小便、擦身、按摩,這就是劉竹杏十二年來日復一日的生活。除了這些,她就是給兒子一遍又一遍地說話聽。劉阿姨深信,兒子能聽懂她的話,有一天一定會回應她。劉竹杏說院里的陳陸榮等老職工經常來看她和兒子,有時一邊拉兒子的手一邊說:“毛毛,你還記不記得我,我是你陸榮阿姨,你看你媽媽這么辛苦的照顧你,你一定要早點醒過來,醒來報答媽媽。”每次說到這,毛毛好像真的聽懂了阿姨說的話,眼睛睜的很大,眼淚也不自覺的往下流。
希望喚醒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