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漢字是第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嗎?
——專訪北馬其頓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青年漢學家馮海城
作者 裴心語 崔白露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漢字與AI語言模型的內在關聯成為跨學科研究的新焦點。
在今年舉辦的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上,北馬其頓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青年漢學家馮海城(Igor Radev)提出“漢字是第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的觀點。他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無論是漢字結構還是造字方式,漢字是一種模仿自然語言的系統,從這個角度看,漢字可以作為世界上“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語言模型”。
2025年6月6日,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在廣東深圳開幕。圖為馮海城在開幕式上發言。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漢字的何種特性讓你將其與人工智能相聯系?它與現代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的運作機制存在哪些關聯?
馮海城:漢字作為第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可能聽起來有一點奇怪,但其實不然。
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André Martinet)認為,每種語言的表達,有表意和表音兩種要素,音位、音節是無意義要素,詞、詞素是有意義要素。
漢字的功能是記錄中文語言。漢字也有兩個結構。一個是形式結構,由筆畫構成;另一個是功能結構,由表達語義(部首)和表達語音構建。理論上,漢字可以用有限的筆畫和功能構建,借助一定規則生成無限的字,是一個開放系統。
同時,漢字具有生成式特點。如果出現新的概念,就會創造出一個新字來表達它。這與其他文字系統不一樣。
例如,馬其頓語屬于印歐語系中的綜合語(又稱“屈折語”),其詞語形態變化豐富,每個詞的語法屬性通過形式變化即可直觀判斷。而漢語屬于孤立語,字詞的語法功能并非通過形態變化體現,而是依賴句法結構和語境傳遞信息。因此在翻譯漢語時,往往需要通過研讀比對相關文獻,才能準確解析語義并完成轉換。人工智能處理工作也是如此。
可以說,無論是漢字結構還是造字方式,漢字是一種模仿自然語言的系統。從這個角度看,漢字可以作為世界上“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語言模型”。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東方漢字博物館,是一家以漢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圖為參觀者在東方漢字博物館觀看中國漢字演變示意圖。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中新社記者:在你看來,研究漢字對于西方理解中國有什么幫助?
馮海城:漢字與中華文明關系甚密,其影響不容忽視。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漢字的功能不僅限于信息承載,更深度融入文化建構。
古代中國備受推崇的藝術形式當屬書法,這在世界其他文明中比較罕見,多數文明并未將書法提升至如此高的美學境界。而漢字通過書法藝術的演進,已然形成對文化發展的適應性調整,彰顯出與文明深度融合的獨特路徑。
而將漢字類比為第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語言模型這一視角頗具新意,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當下,可以為漢字歷史研究、文明交流提供新思路。
西方學界早期對漢字存在認知偏見,認為其作為文字系統缺乏合理性,畢竟拉丁字母僅二十余個字符,而漢字卻有成千上萬。但這種看法并不準確,未能客觀考量文字系統與語言特性的適配關系。漢語作為孤立語,其詞沒有形態變化,且同義詞豐富,與屈折語截然不同。事實上,漢字的內部構形邏輯極具合理性。
我的研究聚焦于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地中海文明與中國互動,如拜占庭帝國與唐代中國的關系。研究表明,古代文明間的交流遠比人們認知中的更為密切,而挖掘這些歷史互動,對文明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與倡導文明對話的理念分歧,研究跨文化領域的學者當以文明互鑒研究回應時代命題,為促進文明對話作出努力。
2023年7月27日,在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運動員村,外籍運動員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學寫漢字。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中新社記者:數字化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迅猛。漢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會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
馮海城: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可能體現在多個領域。以翻譯為例,隨著技術發展,是否終有一日會出現無需譯者、AI即可完成所有文本翻譯的情形?我們目前尚難預判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但若此類場景成真,外語學習的必要性是否會因此消解?這些都需要我們思考。
機遇方面,人工智能在漢學研究領域的輔助價值已逐步顯現。具體而言,當我研究《尚書》《詩經》等古漢語典籍時,人工智能可承擔語法結構分析等繁瑣的基礎工作,而我則可以聚焦于學術的核心環節。
目前,人工智能尚不具備真正的思考能力,僅能模擬思維過程。盡管這種思維模擬很了不起,但計算科學領域尚未完全明晰其模仿人類思考的具體機制。
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具體影響仍需在實踐中觀察。其既可能重構傳統研究范式,也可能為學術探索開辟新路徑,但這些都需要在持續探索中才能逐步明晰。
2025年4月20日,2025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在河南安陽開幕。圖為智能機器人在開幕式上受關注。中新社發 王宇 攝中新社記者:如何更好挖掘和發揚漢學、漢字、漢語的價值?
馮海城:要推動漢學在海外的普及,就要思考怎么吸引外國人,特別是吸引外國年輕人學習漢語。這需要發揮中國文化軟實力力量。現在很多海外年輕人都知道中國動畫電影《哪吒2》和游戲《黑神話:悟空》,這些都是有意義的文化傳播路徑。
過去,我認為中國更多側重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傳統文化固然好,但若要吸引當代青年的注意和理解,就不能僅僅依托傳統文化,也應發揮當代文化的力量。
長期以來,西方社會有“現代化”等名詞專屬西方、中國和別的非西方國家僅有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認知偏差。想要破除這一偏見,應加大中國當代文化的海外傳播,讓中國電影、電子游戲、動畫、當代文學等文化形態更多受到海外關注。(完)
受訪者簡介:
馮海城。卞正鋒 攝馮海城(Igor Radev),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語言文字學博士,北馬其頓共和國漢學家、譯者。自1997年開始學習中文并從事中文及漢學研究工作,以語言學、文字學等為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十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2021)。主要譯著有:《老子道德經》(2012)、《孔子:論語大學中庸》(2013)、《古代中國詩歌選》(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