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至,秋意漸濃。秋風拂過,一望無際的玉米田漸漸褪去了青澀的翠綠,迎接豐收的到來,一堂農技課正在田間開講。
“當前玉米主要面臨玉米螟、大小斑病等病蟲害威脅,這幾種藥劑要按規定的比例混合噴霧,既能防病治蟲,還能加快灌漿,提高千粒重。”在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二安鎮連片的玉米地里,農業農村局特聘技術員、高級農藝師楊廣軍,正手持藥劑為種植戶現場演示“一噴多促”的技術操作要領。
把課堂搬到田埂上,講讓農民聽得懂的“土話”,讓效果摸得著、看得見。“比看多少資料都管用,實用的講解讓大家心里更有底了。”種植戶們邊聽邊記連連點贊。
技術推廣接地氣,豐收底氣更足。“技術員針對科學配比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等方面,詳細講解了玉米田間管理的技術要點。目前看,玉米長勢很好。”種糧大戶徐治輝指著自家玉米田說,今年畝產1400斤沒問題。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農業科技現代化。當前,農業科技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引領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釋放“藏糧于技”的豐沛能量,在于把技術不折不扣地從實驗室“輸送”到田間,在于把技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輸送”到農民心間。
內黃縣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韓志乾介紹,今年以來,通過推行網格化技術服務,已組織百名科技人員包聯百村,將滴灌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送到田間,目的就是要讓科技賦能農業,穩固糧食主產區的“頂梁柱”作用。
當前,距離秋糧大面積收獲還有20天左右,“目前全縣玉米長勢良好,病蟲害發生量較去年同期明顯減少。”韓志乾說。
從“靠天吃飯”到“靠技術吃飯”,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數據”,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照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成色與底色。
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的3/4,要完成今年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任務,關鍵看秋糧。“從農情調度、各地反映和實地調查看,今年秋糧的生產基礎不錯。”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負責人呂修濤在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秋糧的面積比上年穩中有增,特別是高產作物玉米增加比較多。
“特別是今年各地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應用高性能播種機,集成推廣合理密植、水肥一體化等措施,播種出苗質量較高,加之光溫水較為匹配,秋糧作物長勢總體正常偏好。”呂修濤說。
秋糧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刻不放松。經驗證明,越到收獲關口,越要警惕病蟲害、早霜等災害的發生。抓田管提單產、抗災害防病蟲成為當前田管的重中之重,把“豐收在田”變為“豐收在手”是所有“三農”人的共同期冀。
抓田管提單產。圍繞大面積單產提升,持續組織包省包片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水肥調控、化控防倒、“一噴多促”等穩產增產措施落實。
抗災害防病蟲。緊盯重大天氣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第一時間應急響應,提早落實防災減災的關鍵措施;同時,強化大區聯合監測、分區協同治理,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下一步,將一手抓單產提升促增產,一手抓防災抗災減損失,全力奪取秋糧好收成。”呂修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