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羚
35歲的北京姑娘小胡決定放棄生第二個孩子。她的理由很簡單,“中國人這么多,看病上學都麻煩得很,我就不湊熱鬧了”。
小韓是昌平區負責辦理準生證的工作人員。談到全面放開二孩,她有些憂慮。“說是大家都不太愿意生,可萬一政策放開,好多人都生呢?以前那么多年的努力不都白費了?”
小胡和小韓雖然只是個體,但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小胡不生二孩的理由站不站得住腳?小韓作為計生工作者的憂慮是否多余?我們來看人口數據怎樣回答這些問題。
總和生育率爭議
先看一組最新的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中國總人口為13.6億人,當年出生人口為1687萬人,死亡人口為977萬人。60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5.5%,比2005年提高4.97個百分點;0到14歲人口占比為16.5%,比2005年下降3.77個百分點。
從這一組數字,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判斷:中國在數量上依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出生人口高于死亡人口;老年人口比例快速提高,0~14歲人口快速減少。這就是中國人口的新常態:數量依然可觀,但老齡化加速提高,青少年人口迅速減少,人口結構已經發生值得警醒的重大變化。
很多人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中國人太愛生娃了。實際上,在過去200年,特別是最近30多年來,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在1820、1950、1980和2013年分別是35.0%、21.8%、22.1%和19.0%,總體上在大幅下降。即便是在1950~1980年,增長幅度也只有0.3個百分點,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中國的人均壽命從約40歲延長到近70歲。相比之下,1980~2013年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了超過3個百分點,下降速度是前30年上升速度的10倍。
如果我們把歷史維度拉長些,觀察從2000年到2100年這100年的人口變化,所看到的場景就會讓我們大吃一驚。中國人口上升到峰頂后開始迅速下降,很像在坐過山車。
你可能坐過過山車,從谷底到峰頂,又從峰頂沖下谷底,驚險刺激。現在的問題是,中國人口這輛過山車到底離峰頂還有多遠?峰頂之后的下滑會有多快?
本來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有人口總量、年齡、性別、總和生育率、預期壽命等數據,人口學者可以很容易地推算出答案。但在中國,事情變得復雜。對于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數十年來都存在很大爭議。
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的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1995年總和生育率為1.46,2000年為1.22,2005年為1.33,2010年為1.18,2012年為1.26。
按照這組數據,中國早就處于超低生育率水平。但有關部門認為普查和抽樣調查中存在嚴重的漏報和瞞報,因而一再否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并將生育率數據大幅上調。2000年人口普查的抽樣原始數據顯示總和生育率為1.22,后被調高到1.8。
普查中的漏報確實存在,但48%的調整幅度令許多人口學者大跌眼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預測專家王廣州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復核,認為2000年的生育率在1.39~1.49之間,高于當年人口普查的1.22,大大低于官方認定的1.8。
低生育率陷阱
盡管十年前就有多位人口學者呼吁調整生育政策,放開生育限制,但直到今天,生育政策調整仍在踟躕。全面二孩政策自7月份傳出年內出臺后,相關部門并無明顯動作。其實,除部門利益作祟外,對人口現狀和發展趨勢缺乏準確判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就此采訪了多位人口學者。綜合看來,人口學者對中國目前總和生育率的估算平均在1.4左右。
1.4的總和生育率是什么水平呢?2.1被認為是保持世代更替水平的總和生育率,也就是說一對夫妻平均生2.1個孩子,可以基本保持人口相對于上一代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由于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和女孩的死亡率都高于發達國家,中國的更替水平要更高,約為2.2。人口統計學認為,當總和生育率低于1.5就屬于超低生育水平。一旦跌破1.5以下,將很難再有顯著回升。1.4的總和生育率意味著中國已經跌入了低生育率陷阱。
而從近期多家機構的生育意愿調查和單獨二孩政策遇冷的事實看,中國人較低的生育意愿不僅僅是受政策因素,更有其經濟、文化等多層次的原因。中國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生育觀已經被深刻地改變。
超低生育水平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口萎縮。首先是人口峰值的提前到來和峰值變低。中國社科院按照相關方案假設所做的測算顯示,中國人口峰值有可能在2025年或2030年到來,預計峰值人口在13.87億或14.5億人左右,遠低于原先估計的16億。
相對于2.2的更替水平,1.4的總和生育率意味著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數將萎縮36%,兩代人就萎縮60%。這是個可怕的速度。
從數據的汪洋里審視中國人口,很像電影里的綠巨人浩克,雖然表面看起來身形巨大,能量驚人,但其實在里面,那個真正的他滿心焦慮,虛弱不堪。中國人口也是這樣,數量依然龐大,結構已然扭曲。
過山車下降的趨勢已經無法改變,但根據客觀事實及早應對、及時剎車,至少可以減緩一些下降的速度。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真實的人口數據理應得到更多尊重。
(作者系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