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呂少威)“十四五”以來,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308.7億元人民幣,是“十三五”時期總額近兩倍。
記者從15日舉行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上了解上述信息。
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北京研發、津冀生產制造”的產業協同模式正在不斷成熟。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已成為協同發展的實體支撐。三地產業協同由原來的轉移承接向現在的產業鏈合作轉變,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達到7個。
劉伯正提到,中國星網已遷駐河北雄安新區辦公,華能、中化總部項目即將投用,北京交通大學等4所高校雄安校區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全部開工,雄安中關村科技園短短2年已聚集200余家高科技企業,形成創新“小氣候”。
“我們一直把唱好京津‘雙城記’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劉伯正說。目前,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超6000家,兩市同城化內容越來越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