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獲得雙料第一。
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5年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中國共有24個集群上榜,數量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更令人矚目的是,“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超過“東京-橫濱”集群,首次名列榜首。
這是中國創新集群在全球排名中的歷史性突破,印證了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快速進步。
全球創新版圖能夠迎來“中國時刻”,得益于國家對創新的高度重視。
從創新投入看,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突破3.6萬億元,同比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
從保護環境看,我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日益完善,保護體系更加健全,2024年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82.36分,再創歷史新高。
從創新能力看,截至2025年6月,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達到501萬件,其中,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52.4萬家,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達到372.7萬件,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凸顯。
“深港穗”集群奪冠背后,亦得益于大灣區活躍的創新生態。
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這片區域在政策創新、跨境協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獲得系統性支持,吸引大量高科技企業和高素質人才匯聚,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7.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之一。
作為頭部城市,“深港穗”三地2024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共計11.3萬件,占國內總量的12.1%;《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9萬件,占國內總量的27.5%。2025年前6個月,三地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已超1萬件,同比增長30.7%,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與此同時,活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大量母基金和基金群構建起一個覆蓋省、市、區,服務于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基金叢林,讓科研活力盡情釋放。
過去五年間,“深港穗”集群風險資本交易量密度達到每百萬人135宗,為“深港穗”集群登頂第一打下基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此次上榜的24個創新集群,在推動創新與產業融合、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著龍頭作用,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引擎,構成了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
未來,隨著中國創新集群活力持續釋放,這一競爭力還將向全球維度延伸。
一方面,以“深港穗” 為代表的頂尖集群將進一步鞏固優勢,帶動更多中國集群在全球創新舞臺嶄露頭角,推動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穩步提升。
另一方面,從專利技術共享到產業鏈協作,從創新人才交流到風險資本聯動,中國創新集群將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重塑世界創新格局。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