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王志鋒)7月20日,我們在洛南縣古城鎮何村黨支部辦公室看到了30多封拆開的信件。據介紹,這是何村在外務工創業的11名黨員寄給黨支部的信,有的匯報工作,有的交流體會,有的提出建議,有的對村上幫助解決家庭具體困難表示感謝。
何村有350多戶農戶,家家都有青壯年勞力在外務工創業。為了解決在外群眾家庭生產生活后顧之憂,村上通過土地流轉和土地入股等方式,把集中連片的1500畝土地全部交給合作社經營,創辦狝猴桃園區和白芨種植基地。組建義工服務組織,照料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后,村黨支部建了QQ群,方便流動黨員參加學習教育。支部每月在群里發布學習內容,流動黨員定期在群里拍發學習筆記照片,同時寄回心得體會。
洛南縣有1.1萬名農民黨員,其中2000多名長期在外務工創業。針對這一情況,洛南縣委以“建新家、定家規,服務家人、共興家業”為手段,以“到處有家、管理有章、服務有序、作用有效”為目標,探索建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新機制,推進學習教育全覆蓋。
內外統籌建“新家”。洛南縣境內建立流動黨員服務站,縣境外建立務工黨組織,確保黨員流動到哪里,哪里都有黨組織提供服務。在城區建立流動黨員登記管理服務中心站,在11個設立集市的鎮建立分站,在工業集中區(花石浪物流中心)、老君山風景區分別建立非公企業黨委,為流入洛南境內的外地和本縣流動黨員提供服務。在延安黃陵、山西永濟等本縣流動黨員集中流入地建立8個務工黨支部,為流出黨員和務工群眾服務。同時,在洛南縣黨群服務系統開通流動黨員服務平臺,為黨員在外及時繳納黨費和學習交流提供服務。
雙重管理定“家規”。對外地流入和本縣流出黨員,實行原籍黨支部和流入地黨組織共同管理服務的辦法。堅持自愿為主、靈活方便的原則,加強流動黨員黨籍管理。對于沒有接轉黨組織關系的,嚴格實行雙重組織生活制度,流出地的村黨支部負責黨費收繳管理、返鄉期間組織生活和流動期間學習教育的動態監管,采取微信、QQ群和書信等辦法,按季度安排學習教育內容,按月了解和登記在外自學和發揮作用情況。流入地黨組織負責務工期間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務和每月一次的組織生活。
兩地服務解“家憂”。流出地的農村黨支部以在家黨員為骨干成立義工組織,提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照料等特色服務和生產生活基本服務,幫助務工群眾解除家庭后顧之憂。流入地的務工黨支部組織務工黨員,為務工群眾致富創業提供就業、維權和臨時困難救助等服務。
凝心聚力興“家業”。農村黨支部和務工黨支部共同服務群眾致富創業和生產生活,促使群眾的家業興旺,促使黨的事業興旺。
洛南縣委建立“四家四有”新機制,不僅推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實現有形覆蓋、有效覆蓋,更重要的是把在家和在外的農村黨員的先進性都發揮起來,共同服務群眾創業致富增收、共同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密切了黨群關系、增強了組織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