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背梁日出
提起秦嶺旅游名縣柞水,人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綠色”。如果說秦嶺是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那么柞水就是鑲嵌在秦嶺之巔的一顆“綠寶石”。干凈整潔的縣城和鄉村、變幻無窮的奇山勝水、服務至上的休閑驛站、商賈云集的古老小鎮點綴在柞水這一方風水寶地間,猶如一幅水墨畫卷美不勝收。
近年來,地處秦嶺南麓的陜西省柞水縣,圍繞省級旅游示范縣創建目標,堅持“大秦嶺山水、大循環線路、大手筆建設、大文化氛圍、大宣傳營銷”的發展思路,在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精品景區和提升全域旅游服務體系中大力發展旅游業,“城在綠中、水在園中、房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生態景觀隨處可見,并且通過先進的發展理念以及創新的管理方式,造就了如今交通便捷、看點頗多、酒店林立、服務設施完善、旅游秩序井然的美麗柞水,唱響了“秦嶺山水、美在柞水”旅游品牌,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2014年,柞水實現全年接待游客489.4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4.95億元的驕人成績,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7%和14.2%,旅游業綜合收入占全縣GDP的38.9%,人均旅游收入16169.79元,旅游從業人員達到5281人,占城鎮就業人口的31.21%,柞水旅游產業已邁入提檔升級的新階段。
政府主導開創示范縣創建新局面
柞水深藏于秦嶺之中,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稱。境內有國家森林公園牛背梁、西北一絕柞水溶洞、商賈云集的鳳凰古鎮、柞水“美麗鄉村”等,融“名山、名洞、名鎮、名村”于一體,被譽為“終南首邑,山水畫廊”。
守著一方奇山秀水的山區窮縣柞水,長期以來卻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養在深閨人未識”,經濟支柱僅能靠有限的一二產業,縣域經濟在全省排名一直靠后。
當國家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春風吹到柞水,這一深藏在秦嶺深閨里的綠色明珠逐漸揭開面紗,走向市場。西康鐵路和西柞高速的開通,使柞水融入了“西安一小時經濟圈”,為柞水旅游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巨量的旅游人潮,為柞水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混亂”:吃飯無座、住宿無處、交通擁堵、停車無地、游覽單一、購物無店、投訴不斷,游客滿懷希望而來,卻失望而歸。
2012年5月,柞水縣啟動陜西省旅游示范縣創建工作后,柞水縣委、縣政府快速成立了旅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在營盤、石甕、鳳凰等旅游資源相對集中的鎮設立了景區管委會(管理處);明確了“結構圍繞旅游調,環境圍繞旅游創,城市圍繞旅游建,文化圍繞旅游興,全縣圍繞旅游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一個核心”、“三個結合”、“五個轉變”,舉力發展全域游、智慧游。
為了夯實創建基礎,結合縣域實際,柞水制訂下發了《柞水縣創建省級旅游示范縣工作實施方案》,細化了25個涉游單位的23項工作任務;建立了聯席會議、項目包抓、督查通報和考核獎懲等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旅游工作機制和工作氛圍。
規劃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柞水首先從規劃抓起,編制了《柞水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西安第二生活區規劃》等指導全縣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以及《營盤生態旅游產業園規劃》、《柞水縣鳳凰古鎮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區域性規劃,明確了柞水旅游游憩頤情、康體養生、購物消費、異地養老的四大功能定位、“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的發展理念和“三廊六區九點”的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