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 云
這幾日,新春耍社火舞獅子的喜慶還未褪去,洛南縣麻坪鎮云蒙山村的黨支部書記汪春堂已早早行動起來,一一籌劃今年要為村上辦的十件大事。
今年新增的20畝10萬袋木耳基地正在修建,40畝紅仁核桃園地已流轉到位。
困擾村上大櫻桃種植戶的科管難題也即將圓滿解決——向縣農業局爭取的5萬多元的補助資金即將到位,8名技術人員會對全村170畝櫻桃園進行為期15天科管。
2月22日中午,汪春堂又組織村民開起豆角種植宣傳動員會。“以合作社的形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咱村有蔬菜加工廠,正好能對接上,你們覺得咋樣?”“行么!”眾人大聲響應。最終,確定230戶群眾利用坡地、撂荒地發展豆角產業。
眼前的云蒙山村,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然而,就在一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在變革的迷霧中苦苦掙扎的偏遠小村。改變源于2020年年底洛南縣委、縣政府在網上公開發布的一封信《致洛南縣外出從業鄉親們的一封信》。
信中這樣寫道:月是故鄉明,情是故鄉深。請你們把自身發展與洛南發展,把個人富裕與父老鄉親共同富裕緊密連在一起……希望你們能積極回鄉任職、創業,踴躍參選村“兩委”成員,帶領家鄉人民脫貧致富。
在山西承包工程的汪春堂看到這封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漂泊了大半輩子,何嘗不想回鄉干出一番事業?”然而,此時他已接下一個工程項目,放棄就是上百萬的損失。這時,朋友的一句話讓他茅塞頓開:人活一輩子,錢永遠掙不完,想活得更有意義,你就回來!
收到信的第4天,汪春堂回來了,和他同一批返鄉的“歸雁”有126人。當時正值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經過5輪推選,汪春堂被任命為云蒙山村黨支部書記。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除了大櫻桃,云蒙山村幾乎沒有別的產業,前任村班子試圖發展木耳產業,因時間短規模小,還未見成效。
云蒙山村生態環境好、晝夜溫差大,長出的木耳口感好、品質佳,發展木耳產業自然被舊事重提。村“兩委”班子一番商討下來,達成共識:木耳產業不能丟,應以村集體經濟的模式做大做強。
2021年新春剛過,村上就動員群眾流轉土地,用于木耳基地建設。這個過程并不順利。有人發牢騷:“種了一輩子地,就靠這點地吃飯。”還有人叫板:“不管多少錢,就是不給你。”汪春堂深知村民的顧慮,他在村民大會上動情地說:“村上想發展,靠的是每一位村民。你們不支持我,誰支持我?”一次次誠懇的溝通,終于流轉到20畝地。為贏得村民的信任,汪春堂還拿出自己的積蓄,墊付了38戶的土地流轉金。
木耳菌棒拉回來了,技術人員也趕到現場培訓,可村民積極性并不高。有人說:“反正這是村上的,又不是個人的,干好干壞都與我無關。”還有人擔心:“這怕是走走過場,要是包銷售了,還可以考慮。”面對觀望的村民,汪春堂只得自己學,還手把手帶出了兩個技術員。
幾個月后,第一茬木耳長勢良好,迎來采摘期,可銷售出了問題——當地商販一看待售木耳這么多,故意壓價。汪春堂急得牙疼,50來歲的他學著搗鼓手機,拍抖音帶貨,正巧被東北一個客商看到,驗了木耳的品質后十分滿意,全部預訂不算,還達成長期合作意向。
去年,云蒙山村木耳銷售額達37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10萬元。在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村集體經濟按“42211”機制分紅:其中,40%用于產業發展,20%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0%用于評先進,10%用于貧困戶分紅,10%用于獎勵優秀村干部。在木耳基地務工的村民宋鳳花高興地說:“沒想到給村上干活還能領工資,光去年就發了4回工資!”
村民嘗到了甜頭,積極性一下子提了上來。汪春堂說,大家一心奔事業,素質提高了,矛盾也少了,整個村子散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支部要建強,鄉村要振興,關鍵是選對人。”洛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林萍說,云蒙山村是實施“歸雁”計劃的一個實踐和探索,希望通過返鄉能人的帶動作用,發展產業振興鄉村,推動“三百四千”工程在洛南落地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