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中國體育場館發展論壇于4月21日下午在福州召開。今年的論壇除繼續關注體育場館經營與開放外,還首次加入體育場館新升級、“六普”數據獨家解讀以及細分行業調研數據公布等內容,用更廣闊的視角,觀察最細微的行業發展。
近幾年來,在社會各界的持續性推動下,大型體育場館的開放運營和群眾體育設施建設得到高度關注,輿論對已建大型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報道屢見不鮮。隨著國家政策對體育產業領域的逐步放寬,越來越多的大型體育場館開始嘗試將更多的場地面向社會開放。但其中所遭遇的種種問題也被逐一擺在大家眼前。
俯瞰:行業視角下的運營之路
中國體育場館發展論壇連續三年為行業帶來場館運營解決方案,從設計、引資、賽事和全民健身等方面給出合理規劃,引發行業熱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民間資本投入其中。
而今年,行業論壇則是立足于產業高度,將每個場館更加具象化、個體化,同時以“發展”為關鍵詞,圍繞主論壇“大時代、新格局”的主題,繼續尋求體育產業發展黃金時期的大型體育場館商業化運營之路。
當天的論壇上,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王明晏,發布題為《聯合各方力量,引領體育場館新升級》的致辭,從全行業高度對體育場館未來進行展望。他指出,過往幾年在產業新政的推動之下,中國體育產業有了迅猛發展,將在新時期的國民經濟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隨著平臺內容及消費升級,體育場館行業的未來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另一方面體育場館的升級改造成為國內外體育產業的主流話題,包括移動互聯網、運營空間改造等方向,將進一步提升體育場館的運營能力,進一步強化城市綜合體功能,在體育產業新階段發揮更重要的引擎功能。
為此,他希望,中國體育場館發展論壇能夠繼續為場館行業發展帶來新觀點、新實踐、新成果,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貢獻新力量。
而作為國內知名場館和賽事運營機構,體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宏則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體育產業發展大潮下火爆的場館運營市場。火爆球市、智慧場館、政策重視,體育之窗旗下的iRENA第一現場賽事、演出觀眾加第二現場互動人數總數達到44萬人以上,iRENA品牌旗下商業業態消費人數 540萬人次以上,體育之窗自媒體粉絲數達382多萬人。體育市場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實際上,根據體育之窗的統計,CSL中超賽事每年觀眾人數達1700,000人次,中國之隊賽事在全國擁有觀眾400,000人次,而這一切都是基于體育場館而存在的國內頂級賽事。《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場館全業態模式》,這一演講主題是高宏為行業帶來的課題,也是他帶給場館業主的一劑強心針。
點睛:體育場館的大數據和小行業
今年的中國體育場館發展論壇和往年不同,精細化的大數據解讀成為全新亮點,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數據并不一味追求高大全,而是立足于體育產業視角的同時,對細分行業進行了精準調研,將一個新興的體育場館營造行業展現在公眾面前。
2014年年底,由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對外公布的《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將我國現有體育場館組成和現狀,通過大數據進行了全景呈現。中國體育場館協會秘書長馮金虎就圍繞此次普查數據,為到場嘉賓帶來倍受行業矚目的《體育場館“六普”數據再解讀》,通過深度分析,尋找數據中呈現的體育場館短板,同時擴大現有優勢,讓行業從業者更加了解行業現狀,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
同時,他預測,未來將快速發展的場地類型為足球類場地、冰雪場地和戶外運動場地。體育場地今后10年將保持快速增長,中小型體育場多功能場館和各類戶外休閑場地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將會增多,未來5年國家將逐步建成縣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群眾健身場地設施網絡;足球場地作為重要民生工程和中國足球振興的基礎性工程,每萬人將擁有0.5-0.7塊足球場地;未來5-10年,冰雪場地設施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將獲得快速發展;戶外休閑場地:登山步道、營地(如汽車露營、飛行營地)、船艇碼頭等將會增加。
而同在論壇現場公布的《中國體育氣膜行業白皮書》則將一個細分行業的發展軌跡展現給了到場聽眾。2006年至今,經過近十年發展的中國氣膜行業從無到有,并再度細分為體育氣膜建筑行業。這種特殊的建筑形式逐漸出現在公眾眼前并得到廣為熟知。

但由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卻告訴我們,中國體育氣膜建筑的發展依然有著很大空間,同時受到多方面的客觀因素制約。
報告指出,目前國內體育領域氣膜市場呈現兩極化增長態勢,項目分布較為集中,企業市場占有率兩極化嚴重,行業集中度較高,行業競爭度較低,行業需求不穩定。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來自消費者對氣膜建筑的認知與市場需求不足,產品標準化執行力度不夠等種種制約因素,導致行業不斷在曲折中摸索前進。為此,報告還對行業未來發展提出了科學化建議和應對策略。
論戰:從規劃到政策的新模式研讀
如何保證商業化運營中的體育場館適應常年增加的體育愛好者數量?城市規劃和體育場館之間是否具備協調發展模式?屢屢出臺的國家政策對體育場館開放有著哪些重要影響?這些問題有老生常談,但也有剛剛擺上臺面的新問題。
剛剛進行過題為《基于場館商業化運營的整體規劃設計》演講的北京諾薩迪(美國)建筑師事務所執行董事,總建筑師王光新馬上參與到了焦點對話環節。在演講中,他基于商業化運營要素的考慮,針對體育場館在城市規劃中的布局設計和場館集群、周邊設施合理化分布的要求,通過公司成功改造的賽事案例,為聽眾提供了場館運營超前設計的工作理念,將場館每一處商業價值發揮到極限。

焦點對話環節中,他和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體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陳曉民、華熙國際文化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國今嬌一起,圍繞“融合城市綜合體,打造體育場館發展新模式”這一主題展開討論,通過場館設計專家,國內知名賽事運營集團和場館整體規劃知名建筑師之間的討論,圍繞城市體育綜合體如何從設計之初就做到“1+1>2”的效果,同時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體育綜合建設理念,而不是單純地復制成功案例,在未來體育場館設計過程中,提前考慮運營要素。
另一場焦點對話則吸引了更多賽事運營方的關注。華中師范大學體育系副主任,武漢市洪山區文化體育局副局長陳元欣,北京市東城區體育局副局長馬力,無錫市博威體育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旬春共同“聚焦體育場館政策核心問題”。政策執行者和體育產業投資成功人士之間圍繞我國現有體育場館政策進行了交流,希望更多政策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
繁華仍需風物美,最后一場焦點對話帶來了國內頂級場館及賽事運營企業代表。“激發場館運營活力,探索發展新模式”,體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宏,佳兆業文化集團總裁舒立,廣州珠江體育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濟寧珠江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朝輝共同對國內場館委托方式進行了解析,通過自身與政府間的合作案例,為參會人員描繪出相關扶持政策落地之后,這座現有“金礦”對體育產業的積極影響。文/馮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