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財爺”、年薪逾400萬港幣的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自認只不過屬于“中產階級”,他說“中產”的定義不一定以薪金設限,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比如他的愛好就是看法國電影以及喝咖啡。或許此話無錯,但卻被市民認為不過是司長為拉近與普通市民距離的一種作秀手段而已,一般百姓心里都不是味兒。“幾百萬年薪才是中產,香港得有多少人需要扶貧?!”也因為曾俊華的這一個金句,喝咖啡也成了香港生活指數的一個重要指標,證明了現今,要在香港扮中產越來越不易。
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美世日前公布了2015年環球生活成本指數調查結果,非洲國家安哥拉首都羅安達穩守第1位;香港則跳升1位,位列第2位,貴絕亞洲。跟著是蘇黎世、新加坡和日內瓦,分列第3至第5位。上海和北京也緊隨其后,位列第6和第7位。
一杯咖啡60元?想做中產不容易
在香港生活,衣食住行到底有多貴?以“財爺”最愛的咖啡為例,香港售價為60港元一杯,為眾城市之首,比倫敦及紐約貴了一倍及約一倍半。
居住方面,一個兩房服務式住宅月租,羅安達索價52700港元,香港亦要50966港元;在新加坡和北京,同樣的住宅,只需要付出25162港元及27718港元,價格比香港低1倍。經常吃的漢堡包套餐,香港平均售價總算扳回一城,與北京一樣價格最低,只售37港元,而羅安達就要133港元,倫敦要52港元。
購物及娛樂消費方面,你知道買一條牛仔褲哪個城市最貴嗎?羅安達再次稱冠,買一條牛仔褲需付出1918港元,北京也“不甘示弱”,需要1107港元,香港、新加坡和東京三個亞洲城市相若,處于914港元到998港元區間;紐約買服飾最便宜,一條牛仔褲只需449港元,價格是香港的一半。
而看一場電影,本是都市人放松身心的常用休閑方式。買一張電影票,香港需要花95港元,與各城市相較已不算貴,北京需要107港元,紐約116港元,倫敦文化消費最高需要174港元。
衣食住行比較下來,你會發現,在香港住房是最貴的,服務業餐飲業居于中上水平。美世香港信息業務主管梁思敏指出,“香港生活指數上升是因為港元與美元掛鉤,導致貨幣升值,香港消費品及服務的相對價格較其他地區高。另一方面,香港飛漲的租金也讓一些拿租金補貼的跨國企業高層被迫搬到租金較便宜的地區。”安俊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舉例稱,“有長駐香港的跨國企業管理層獲發約4萬元租金津貼,但這追不上租金加幅,去年全家要由中區半山遷往港島東的太古城。”
這個調查是以跨國公司外派員工在當地的生活水平來計算,這些外籍員工多數為專業人士或已經是公司的管理層,企業當然會提供津貼令他們生活無憂,吃好住好。以記者在香港近十年的生活經驗來講,此調查的數據或許會有些偏離香港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比如在香港街頭還是很容易買到30元一杯的咖啡,在連鎖服飾店買一條500元以下的牛仔褲,選擇看早場電影,也不過花費50元。不過說到“住”這個話題,十個香港人中恐怕得有九個都會有一把辛酸淚。
窮人恩物?住在香港的“辛酸史”
還記得,2012年左右,有一個房產中介打出廣告,稱一個面積70平方米售價逾400萬港元的二手房為“窮人恩物”,被市民揶揄一番,批評這個中介是不是瘋了,能買得起400萬房子起碼要拿出100萬現金做首期!怎么能叫“窮人”呢?!難道要對“窮人”重新定義?3年過去了,在今時今日,當年買了“窮人恩物”的買家,想必要感謝這家中介的高瞻遠矚,因為這個70平方米的房子近月成交價已近700萬,粗略計算已升值7成,現業主當然可以脫離“窮人”的行列了,反而當年更多沒有買到“窮人恩物”的人,現在則變得窮上加窮,因為現在同樣的400萬只可以買到30平方米的戶型,當年持觀望態度沒有置業的人,如今又何去何從?
香港地少人多,房屋密集且高,從高空望下去,一棟棟的樓房猶如從天而降的一根根細針一樣,插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上。8年前踏足香港,記者最不習慣的便是狹小仄逼的居住環境,客廳廚房臥室全部袖珍再袖珍,每每與內地朋友在家里聚會,更覺得幾無立錐之地,大家最有共同話題的談資之一,永遠是好像鴿子籠一樣的房間,并一致認為香港人幸福指數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居住環境太差。新聞報道上一家六口生活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衣食起居如何輾轉騰挪已難以想象,生活質量更是無從談起。更有所謂籠屋、板間房、樘房、工廠大廈等內地聞所未聞、合法或者違法的住宅形式,充斥在港九新界的每一個角落。
難怪曾經聽過一個香港人自嘲的笑話,香港人的夢想之一是世界和平,另一個夢想是三邊下床。
“上車”多難?
價格高面積小
記者來港多年,深入了解并掌握廣東話后,發覺廣東話有一種普通話所不能及的功能,就是將一些深刻甚至嚴肅的事情,用一種風趣又貼切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人印象深刻,買房子就是其中之一。買房,香港叫“上車”;適合年輕人首次置業、負擔得起的樓盤,香港就叫“上車盤”。最近開發商開發新樓盤的趨勢不是建大面積的豪宅,而是瞄準年輕一族,為他們開發面積小的住房。這些樓盤,面積可能只有10平方米、20平方米這么大,開放式廚房,一房間隔,但因為開發商的包裝和售樓策略得當,往往搭配豪華會所和漂亮裝修,加上廚具廁具齊全,反而讓年輕人有所謂“單身優皮”的感覺。
此類樓盤的受眾群體,多是剛剛大學畢業踏入社會或者準備結婚的年輕人,其群體特征與內地所謂“剛需”一族有很大相似之處,都是對住房有迫切的需求,為了能夠負擔得起第一套房,為了能夠有屬于自己的安樂窩,哪怕面積小一點,位置偏僻點也能接受,總而言之一句話——但求“上車”。
這些上車盤雖然每平方米不低,有些更可以稱得上相當高,但由于面積小,所以總金額相對較能接受,因而售賣速度十分驚人,往往開售幾個小時就告售罄,購買者有些是年輕人自己積蓄購買,有些則是“拼爹”。而且因為除了正常銀行按揭之外,開發商還提供“貼心”的二按計劃,即介紹財務公司承造更大成數的按揭,所以年輕人不需要太多的首期款就能一圓“上車”夢,而開發商也用豪宅價格賣掉了普通住宅,看起來是雙贏的。
不過也有開發商嘗到了這類甜頭以后,故意將大房間隔成兩個甚至三個小房間來銷售,以博取更大的收益。比如前兩年,有一個新界的樓盤,原本的設計方案是一個700平方尺的房間,售價600萬;后來開發商見到“細價上車盤”有價有市,索性將此700平方尺的房間分割成兩個350平方尺的小房間,每個售350萬,所以開發商憑空多賺了100萬,而因為小房間“只賣”350萬,又是附帶豪華會所泳池的全新樓盤,反而被一搶而空。
“發水”奇跡?
賺盡購房者每一分錢
“發水”是廣東話貼切深刻又不失幽默風趣的又一例證,所謂“發水”的意思,類似于內地的“注水豬肉”,買了兩斤肉,有一斤是水。用在房子上, 就是地產商在合法的條件下,用盡一切手法擴大紙面上的面積。說到發水,就要先清楚,房子有建筑面積和實用面積兩個概念,各自有不同的“發水”方法,比如發水建筑面積的方法,包括建超大規模停車場,商場,會所,室內室外泳池,垃圾房等等;而在實用面積方面,特區政府規定,窗臺面積可以獲得政府豁免,但是這些面積是可以計算入實用面積的,因此開發商發水實用面積的方法,就包括制造超大窗臺,厚墻等。總而言之,發水各種手法不一而足,但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要賺盡購房者的每一分錢。
正是因為房地產市場上各樓盤的面積計算方法千差萬別,所以特區政府在這幾年才規定樓宇買賣必須同時列明建筑面積和實用面積,以供消費者甄別,這才一定程度上讓“發水”樓現了原形。
不過發水再厲害的樓盤,在市場上一樣也是銷售一空,這點上,香港房屋市場的火爆可見一斑。(記者 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