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時節,走進丹鳳縣竹林關移民小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潔白漂亮的集中安置房、一條條寬敞干凈的水泥路、一戶戶裝修一新的經營商鋪,加上完善的綠化亮化設施,讓這里的移民搬遷戶既“安居”又“樂業”。
近年來,丹鳳縣通過循環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文化旅游景區、新型社區等“四區同建”的方式,積極探索陜南移民搬遷、產業集中區、小城鎮建設、精準扶貧、消費市場培育“五位一體”模式,一手抓安置點建設,一手抓精細化管理。自2011年來,該縣實施移民搬遷安置11700戶44332人,集中安置10488戶36610人,集中安置率達89.2%,實現了陜南移民搬遷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互促共贏的目標。
“四區同建”:讓移民戶在家門口就業
“五年前,我家住在石槽溝陽河村,生存條件很差,生活困難,加上一場洪水沖毀了我的家園。多虧黨的政策好!現在,我搬遷到竹林關鎮丹水社區,不但享受到了政府6萬元的移民搬遷補助,還做起了建材生意,每年收入10多萬元!”采訪中,丹鳳縣移民搬遷戶劉祖俊談起陜南移民搬遷,臉上露出了笑容。
像移民戶劉祖俊一樣,該縣通過循環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文化旅游景區、新型社區等“四區同建”的方式,促進3萬余名移民貧困戶勞動力實現就業和創業,從而步入脫貧致富的小康大道。
而今,在丹鳳縣的龍駒、商鎮、棣花、竹林關等“四大區域”和一些重點城鎮,一幢幢漂亮移民新樓拔地而起,工業園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旅游景區相依相托,相得益彰。一大批農民“搖身一變”成了產業工人,土氣十足的村落也開始“改頭換面”,成為新型社區,廣大農村正在發生著一場“化蛹成蝶”式的嬗變。
位于丹鳳縣境內滬陜高速出口一帶的商棣工業精深加工區,就是典型的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驗田”。該工業園區入駐鑫圣源保溫材料、恒大產業園、華茂現代農業產業園等9家企業,聚合周邊人口2萬余人。與之相毗鄰的商鎮老君村陜南移民示范點,新近落成的38棟移民樓,安置移民戶1500戶5100人。通過工業園區項目的實施,這些移民戶可以就近到園區的企業實現就業,不但解決了陜南移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問題,而且也使安置點成了園區企業職工的“宿舍”,僅此一處,移民點便可增加城鎮化率4個百分點。
像商鎮工業園區一樣,全縣工業園區累計入駐各類企業86戶,其中工業企業43戶,建成規模工業企業20戶,完成投資32億元,實現規模工業產值42.5億元,上繳各類稅金8000萬元,有效解決3500余人的就業問題。

“五位一體”:加速“三化聯動”進程
“自然條件差,經濟底子薄,貧困人口多……”使丹鳳縣始終存在“扶貧-脫貧-返貧”的怪圈,這也是擺在縣委、縣政府各級領導面前的難題。
為此,丹鳳縣將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植入新時期的精準扶貧工作,瞄準陜南移民搬遷為著力點,使各項重點工作步調相“合拍”,形成“五指抱拳”搏擊“窮魔”之勢,以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三化聯動”與精準扶貧工作的“異曲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