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亮
一縷霞光從窗戶照進屋里,又是一個冬日的好天氣。
任治財放下碗筷,穿好外套,戴上紅袖章,準備出門。
“別忘了拿上水杯。”妻子傳來一聲叮嚀。任治財最近這幾天在門口值班,和出入小區的人一天要說好多話,每次回家都口干舌燥。
還沒到8點,任治財已經到了大門口,將杯子放在門房,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天氣似乎跟屋里看到的不一樣,一到外面,溫度驟然下降,寒氣逼人,冷得人直打哆嗦。
“老任,你怎么又來這么早?”小區物業公司員工劉建鋒熱情地和任治財打招呼,他從心里佩服這位年長的老哥。2021年12月30日,小區成立臨時黨支部,任治財第一個申請報名成為疫情防控志愿者,到今天,連續5天了,老任總是第一個先到,每天從8點堅持到22點。
“已經習慣了,做一件事就要盡一份責。”任治財說。
任治財的老家在商州區楊斜鎮,他今年65歲,曾連續20多年擔任村委會主任,20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已有40多年黨齡。
“黨員就是要講奉獻,只要是有益于群眾的事,就要積極去做。”任治財一直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老家時,他就熱心服務群眾,特別是對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戶,總是不定期去家里走訪,幫忙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村里人都非常敬重他。
2015年,任治財全家搬遷至現在居住的商州區劉灣街道辦事處南秦社區的金岸小區,該小區是由限價商品房和廉租房組成的綜合性小區,住了1700多戶居民。因為不習慣閑著,任治財在小區物業公司找了份工作,干了6年多,與很多住戶十分熟悉。
“任治財老人非常熱心,小區里好多人都受到過他的幫助。”物業公司經理李旭生說。
給行動不便的人灌煤氣,幫助孤寡老人上廁所、通下水道、換燈泡……像這些瑣碎的事,任治財不知做了多少回,有好多人遇到困難找他,他總是“照單全收”。
“任叔,我出去買點東西,這是出入證。”一位年輕人手持出入證,熱情地和他打招呼。
“任老,天氣冷,您穿厚點。”隨著太陽升起,進出小區的人多了一些,有時候任治財忙得答不上話,對方離開很久后,他才想起來“嗯”一聲。查出入證,掃行程碼、健康碼,測溫登記,無論熟人還是陌生人,他都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一絲不茍地履行著程序。“因為小區住戶多,出行居民較多,工作更得細致!”任治財說。
與任治財一起值班的還有兩名黨員志愿者,名叫薛金燕和張震。
薛金燕是商州區第六小學的教師,家中4口人,丈夫在一家企業上班。在家除過線上上課外,薛金燕還要管兩個孩子。盡管十分忙碌,但她也積極報名參與了此次小區的志愿服務。“沒想那么多,只想出一分力。”薛金燕說。
張震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本科學的是會計專業,因為他非常熱衷于黨史研究,研究生學了中共黨史專業。“黨是我一生的追隨,作為一名黨員,就要時刻沖在第一線。”張震說。
小區成立臨時黨支部以來,共招募了18名志愿者,他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臨時黨支部按照志愿者的個人情況進行排班,每班3人,從8點至22點,每天每班至少保證2人在崗。
“除了在門口值守,志愿者們還要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仔細排查核實人員信息、勸導疏散聚集群眾……幫助我們做了大量工作,特別辛苦!”下沉工作隊隊員張丹莉說。
“任叔,您回去吃飯去,我在這。”正午時分,大學生志愿者張琳杰抱著筆記本電腦,來到了大門口。在大家的勸說下,任治財拿起那一口未動的水杯暫時離開了“工作崗位”。
張琳杰坐在門房,將未來幾天的排班表制定好,也跟隨著其他人員加入防控工作。
金色的陽光照在小區大門口,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四五個流動的“紅袖章”閃閃發亮,堅守著1700多戶居民的安寧。
“有一分光就要發一分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感到很光榮。”任治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