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書堂 李小龍 楊 森


人力開鑿的會峪洞

乾隆二十二年的羅公碥石刻

與羅公碥同一區域的蓮花山

會峪河改道形成的良田上的現代農業種植園

與羅公碥一江之隔的樂園村
12月22日上午,在冬日的暖陽里,驅車來到商州區夜村鎮,探訪羅公碥、會峪洞和雙惠渠,我們從諸多遺跡里感受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從歷史和現實的對比里,看到的是在黨領導下,這里的群眾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換來的巨大變化。
羅公碥距市區20公里,在樂園村的北面。丹江將村莊、田地與一座山脈隔開,又把兩岸迥異的景象連為一體,畫面頗具視覺沖擊力。山是石山,與四周土山對比明顯。羅公碥依山而鑿,俯臨丹水,逶逶迤迤五六里。
羅公碥,原名銅佛龕碥,是商于古道商州城至龍駒寨段最為險峻的一段碥路。傳說這里最早有三處石洞,當年唐代僧人一行鑄造三尊銅佛,安置于此。
歷史上,這段碥路不足三尺寬,猶如在山崖上劃了一條細細的長線。
《商州志》記載:“郡東四十里有碥,最險絕。緣延半壁,仄徑凌空。丹江繞其下,奔流激箭,危石猙獰水中,俯視黝黑。”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為解決行路難題,時任商州知州羅文思在官府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捐銀五百兩,招募工匠,開山鑿石,將碥路擴至七八尺寬。當年十月竣工,昔日絕壁變為通途,商旅往來者歡呼不止。為贊頌羅文思的善舉,這條碥道改名為羅公碥。
我們沿路尋找,沒見到有“羅公碥”字樣的石刻。倒是看到懸崖峭壁之上,點綴著不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洞穴,路邊立碑介紹說是古崖墓遺址。隨后來到對岸的樂園移民新村,幾位正在曬暖暖的村民告訴我們,前幾年連續陰雨,導致山體垮塌,羅公碥石刻也隨之毀壞了。山壁上的洞穴,“中華民國”時期和更早時間里,是用來躲土匪的。
“古時候的路很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國家對這條路進行徹底改造,成為當時312國道的一部分,那時候車流不息,繁華得很。”74歲的村民黨在民感慨地說。
據《商洛地區交通志》記載,1969年12月,羅公碥段7.5公里的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
“當時的夜村、會峪、楊源、樂園、將軍腿5個生產大隊300多人一起上陣,靠著錘子、釬子、架子車和少量炸藥,硬是把路修出來了。”81歲的雷江水老人提起修路時的事,仍記憶猶新。
“當時真是把苦吃了,每個大隊修一段,鋼釬、鐵錘把多少人手都磨爛了,裹上破布,我們又繼續干。”雷江水說,“最危險的地方、最困難的活,沖在前面的都是干部和黨員。”
歷時一年,鄉親們用最原始的方式,開山鑿石,將原來的碥道建成了通暢的國道。
“現在有了新的312國道,也有通村通組路,這條路走的人少了,慢慢被廢棄了。”雷江水感慨地說,“這段路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更有一代人的心血和記憶,希望政府能將它修復。”
在羅公碥橋下,有一個長約百米、寬七八米、高三米左右的石洞,常年水流不斷。當地人稱會峪洞,是改造修建羅公碥這段公路時,當地群眾齊心協力開鑿山體,將山另一邊的會峪河通過隧洞改道過來,修建了近600畝的良田。
“當年糧食匱乏,地就是大家的命呀!5個大隊都參與了這個工程,大家積極性很高,后來各大隊都分到了不少耕地。”66歲的金勇民曾是一名鄉村教師,雖然未親身參與,但經常聽父輩們念叨。
走進洞子,只見兩邊及頭頂洞壁上無一例外地鑿刻著細密的斜紋,狀若虎斑,可見全是人力開鑿,其難度可想而知。
會峪洞引來的會峪河水噴涌而來,轟隆有聲。水過石穿,現已出現一米多深的溝壑險潭,千姿百態,蔚為壯觀。激流一路破石奔流,注入丹江,形成了巧奪天工的美景,成為商州網紅打卡勝地。
這美景的背后,是當地群眾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和辛勤付出。
在山的另一邊,我們看到了當年會峪河改道后造就的良田。現在這里建成了集中連片的葡萄園,旁邊還有一座現代化白靈菇農業產業園。一朵朵潔白的白靈菇升柄展傘,長勢喜人。這是西北地區首家利用先進專利技術、工廠化規模生產白靈菇的項目,也是國內首家工廠化冷房全天候生產白靈菇鮮品的項目。
當年一代人的拼搏,惠及的是子子孫孫。
同樣的壯舉還體現在當地修雙惠渠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群眾靠天吃飯,種下糧食只能聽天由命,產量很低。當時各地都在修建灌溉渠,夜村人也不甘落后,在山腰上鑿出了一條生命渠。
“目前羅公碥、會峪洞和雙惠渠,連同這一區域的漕運終極碼頭遺址、王陵古城遺址、元建寺遺址、上雒古城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以及形象逼真的星星洞、蓮花山、九龍山、夾腳峽、十八彎、千尺澗、一線天、二指山、獅象山、佛腳印、無字壁、木魚山、古石窟等自然奇觀,都已被納入區上正在規劃的蓮花秘境丹霞奇觀景區。”商州區文旅局局長張高彥說。
歲月流逝,歷史長存,精神賡續。
“站在建黨百年的新起點上,我們將繼承和發揚當年修建羅公碥、會峪洞和雙惠渠戰天斗地、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干群一心、齊心協力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夜村鎮黨委書記江建軍信心滿滿地說。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說起商州夜村的羅公碥、會峪洞、雙惠渠,我們并不陌生,又一次走訪,仍很激動??吹侥抢锪粝碌囊惶幪幦斯ら_鑿痕跡,傾聽當年建設者們的深情回憶,深受洗禮。
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那一代人充滿英雄主義的豪邁激情,那種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精神,依然閃現在我們眼前。
相比紅旗渠那樣舉世矚目的浩大工程,這里鑿山修路、改河造田、引水灌溉的工程規模要小一些,但同樣體現的是,面對困擾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緊迫問題,黨組織一聲令下,干部群眾寧愿苦干也不苦等,寧愿以眼前的苦也要換來長久幸福;同樣彰顯的是,面對資金缺乏、物資緊張和險惡施工條件等諸多困難,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的精神意志和強大力量。
那個時代鑄就的紅旗渠精神,被列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參與羅公碥路、會峪洞、雙惠渠工程的建設者們,也是這一精神的共同鑄造者。先輩們拼出的業績、留下的壯舉,我們至今還受益無窮。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目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面臨的技術落后、物資匱乏等困難,克服這些困難,那一代人用的是不折不撓的“死磕”。而今,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追求的目標更大、要求更高,改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將更多,戰勝這些困難和挑戰,我們仍然要發揚那一代人的奮斗精神,從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里汲取豐富的營養。
當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一都四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要像修建羅公碥路、改道會峪河那樣,拿出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精氣神、舍我其誰的責任感,低調務實不張揚,實干苦干加巧干,努力做好新時代的“答卷人”。